节点文献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作文教学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学生作文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涉及了注意、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情绪等多种心理活动,是一项综合能力,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也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关键词:课堂气氛;表达欲望;学会求异;学会反思
近年来,许多老师在这方面的探索取得了成功,更有不少老师在作文技法训练方面有了许多收获。但是,问题仍然存在。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着滥于模仿而少创造,情感虚假苍白而少真情的通病。而大量作文课堂教学更是重“知”轻“能”,重“外”轻“内”,重“写”轻“说”,重“理”轻“情”,重“文”轻“境”。有学者将传统作文教学的负面影响归纳为这样六点:“应题”的束缚,“应体”的拘泥,“应命”的违心,“应法”的尴尬,“应套”的就范,“应试”的无奈。可见作文教学至关重要。尤其是在新课改的今天,更不可忽视。在新课程下怎样进行作文教学呢?
一、营造一种氛围——自由、宽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
首先,少一些限制,多一些扩散。
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更多的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的情感世界,创设与题意有关的真实情境,使学生愿上作文课,喜欢写作文。
《新课标》关于写作的基本理念是:“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本着“我手写我的口”精神,《新课标》的第一学段的目标中提出“写自己想说的话”,第二学段提出“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就隐含着自由表达的意思。当然自由表达不等同于胡言乱语,所以第三学段作了这样的表述:“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所以我们要更少地限制,让学生的心灵松绑,让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无拘无束的驰骋思维。作文课的自由,包括学生选材的自由,感情表达上的自由和语言个性表达的自由。
其次,少一些写实,多一些想象
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一个经过夸张和变形的世界,他们的思维常有很强的想象性和幻想性,对所见的事物都带上主观色彩。他们喜欢动画片,喜欢听神话故事和童话故事。那些极度灿烂的夸张的形象,那些充满奇幻意味的瑰丽的色彩,那些随意穿越时空,可以呼风唤雨的神仙、游侠和斗士,都是他们心中的偶像,他们在这些故事中寻找梦想栖息的家园。但可悲和可怜的是,我们的作文教学根本没有考虑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我们的教学中几乎没有安排一次想象作文训练,甚至没有穿插渗透想象作文的训练。我们一直要求学生如实地描摹生活中的事物、事件,呆板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第三,少一些技巧,多一些漫谈
淡化技巧训练这是新课标的一个基本理念。以往的写作教学对写作技巧的要求很多,如“有中心,要围绕一个意思来写,使人知道是为什么而写的;有条理,按一定的顺序写,使人看得清楚明白;有重点,主要部分写详细些,次要部分写简略些,注意选词用语,要用恰当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意思,句子要通顺连贯”等。
由此可见,多一些童真,多一些烂漫,多一些幼稚,少一些说教,少一些立意,少一些严肃,不但不会对作文教学有什么坏处,还会让课堂增色不少,还会让作文光彩许多。
二、创造一个话题——激发表达的欲望
不想写,没内容可写,是当前困扰作文课的一个突出问题。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而写作,对写作毫无兴趣,认为这是完成教师的作业、任务,课堂死气沉沉,教师尽管唾沫横飞,学生却是唉声叹气!而《新课标》提出“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从这些表述不难看出,它强调了表达的兴趣和欲望。面对现实的矛盾,怎么办?以笔者的看法,那便是创造一个合适的话题,打开孩子们的话匣,让他们滔滔不绝,有无限表达的冲动,以至迫不及待地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老师不妨多关注学生兴趣的焦点,提高表达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好的钥匙。因为有了共同的兴趣,学生才有了交流的朋友,孩子一起玩,共同的兴趣越多话题越多,越是讲不完,越讲兴趣越浓,带出来的交谈对象也越多,这便是一个良性循环。我们的作文课堂为什么不可以这样,越上表达交流的越多?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去关注孩子们兴趣的焦点,没有把握住他们流行的话题,自然提不起表达的兴趣来。
学生作文缺乏真情实感,这是当前作文的一个通病,怎样让学生真情地表达?那便是轻轻抚摸孩子的心灵,激起他们心中的温情,触发孩子富于情感特色的回忆,从而强化孩子表达的冲动。学生首先是个体的人,他们也有丰富的思想感情,当他们的情感被激活时,比我们成人更容易冲动,更容易形于色。他们或泪流满面,或喜笑颜开,或忧伤失望,或振奋自信。这就要求教师创造一个适当的氛围(情境)和话题,引导学生强化表达的欲望和冲动。
三、学会求异,学会反思
所谓求异,就是指思维的逆向发散,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探索,形成新的知识。在作文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一些求异思维训练,使他们摆脱思维定势,激发他们的求异心理,并形成一种从相反方向去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类似《知足真能长乐吗?》《愚公需要移山吗?》《第一次真的很好吗?》等一类题目,诱发学生的求异思维,从常规思路的反面去思考问题,从而反其意而“思”之,想人之所未想,发人之所未发,写出深刻而有新意的文章来感受的质量决定了写作的质量,感受的培养、积累和发展是作文教学的首要和根本任务。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必须把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放在首位。只有创设乐写氛围,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才能进一步引导学生由熟生巧,渐入佳境,让作文教学真正成为训练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主阵地。
关键词:课堂气氛;表达欲望;学会求异;学会反思
近年来,许多老师在这方面的探索取得了成功,更有不少老师在作文技法训练方面有了许多收获。但是,问题仍然存在。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着滥于模仿而少创造,情感虚假苍白而少真情的通病。而大量作文课堂教学更是重“知”轻“能”,重“外”轻“内”,重“写”轻“说”,重“理”轻“情”,重“文”轻“境”。有学者将传统作文教学的负面影响归纳为这样六点:“应题”的束缚,“应体”的拘泥,“应命”的违心,“应法”的尴尬,“应套”的就范,“应试”的无奈。可见作文教学至关重要。尤其是在新课改的今天,更不可忽视。在新课程下怎样进行作文教学呢?
一、营造一种氛围——自由、宽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
首先,少一些限制,多一些扩散。
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更多的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的情感世界,创设与题意有关的真实情境,使学生愿上作文课,喜欢写作文。
《新课标》关于写作的基本理念是:“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本着“我手写我的口”精神,《新课标》的第一学段的目标中提出“写自己想说的话”,第二学段提出“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就隐含着自由表达的意思。当然自由表达不等同于胡言乱语,所以第三学段作了这样的表述:“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所以我们要更少地限制,让学生的心灵松绑,让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无拘无束的驰骋思维。作文课的自由,包括学生选材的自由,感情表达上的自由和语言个性表达的自由。
其次,少一些写实,多一些想象
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一个经过夸张和变形的世界,他们的思维常有很强的想象性和幻想性,对所见的事物都带上主观色彩。他们喜欢动画片,喜欢听神话故事和童话故事。那些极度灿烂的夸张的形象,那些充满奇幻意味的瑰丽的色彩,那些随意穿越时空,可以呼风唤雨的神仙、游侠和斗士,都是他们心中的偶像,他们在这些故事中寻找梦想栖息的家园。但可悲和可怜的是,我们的作文教学根本没有考虑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我们的教学中几乎没有安排一次想象作文训练,甚至没有穿插渗透想象作文的训练。我们一直要求学生如实地描摹生活中的事物、事件,呆板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第三,少一些技巧,多一些漫谈
淡化技巧训练这是新课标的一个基本理念。以往的写作教学对写作技巧的要求很多,如“有中心,要围绕一个意思来写,使人知道是为什么而写的;有条理,按一定的顺序写,使人看得清楚明白;有重点,主要部分写详细些,次要部分写简略些,注意选词用语,要用恰当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意思,句子要通顺连贯”等。
由此可见,多一些童真,多一些烂漫,多一些幼稚,少一些说教,少一些立意,少一些严肃,不但不会对作文教学有什么坏处,还会让课堂增色不少,还会让作文光彩许多。
二、创造一个话题——激发表达的欲望
不想写,没内容可写,是当前困扰作文课的一个突出问题。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而写作,对写作毫无兴趣,认为这是完成教师的作业、任务,课堂死气沉沉,教师尽管唾沫横飞,学生却是唉声叹气!而《新课标》提出“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从这些表述不难看出,它强调了表达的兴趣和欲望。面对现实的矛盾,怎么办?以笔者的看法,那便是创造一个合适的话题,打开孩子们的话匣,让他们滔滔不绝,有无限表达的冲动,以至迫不及待地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老师不妨多关注学生兴趣的焦点,提高表达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好的钥匙。因为有了共同的兴趣,学生才有了交流的朋友,孩子一起玩,共同的兴趣越多话题越多,越是讲不完,越讲兴趣越浓,带出来的交谈对象也越多,这便是一个良性循环。我们的作文课堂为什么不可以这样,越上表达交流的越多?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去关注孩子们兴趣的焦点,没有把握住他们流行的话题,自然提不起表达的兴趣来。
学生作文缺乏真情实感,这是当前作文的一个通病,怎样让学生真情地表达?那便是轻轻抚摸孩子的心灵,激起他们心中的温情,触发孩子富于情感特色的回忆,从而强化孩子表达的冲动。学生首先是个体的人,他们也有丰富的思想感情,当他们的情感被激活时,比我们成人更容易冲动,更容易形于色。他们或泪流满面,或喜笑颜开,或忧伤失望,或振奋自信。这就要求教师创造一个适当的氛围(情境)和话题,引导学生强化表达的欲望和冲动。
三、学会求异,学会反思
所谓求异,就是指思维的逆向发散,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探索,形成新的知识。在作文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一些求异思维训练,使他们摆脱思维定势,激发他们的求异心理,并形成一种从相反方向去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类似《知足真能长乐吗?》《愚公需要移山吗?》《第一次真的很好吗?》等一类题目,诱发学生的求异思维,从常规思路的反面去思考问题,从而反其意而“思”之,想人之所未想,发人之所未发,写出深刻而有新意的文章来感受的质量决定了写作的质量,感受的培养、积累和发展是作文教学的首要和根本任务。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必须把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放在首位。只有创设乐写氛围,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才能进一步引导学生由熟生巧,渐入佳境,让作文教学真正成为训练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主阵地。
- 【发布时间】2016/5/5 9:33:09
- 【点击频次】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