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情感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摭谈
【关键词】 ;
【正文】现代教学理论指出,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知识输出──输入的认识过程,而且也是师生间情感交流过程。但长期以来,受教育体制的限制以及家长对孩子成绩过高的追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都过多关注学生的认知因素,却忽视了学生情感因素的存在。实践证明,这种现象违背了数学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抑制了学生在数学领域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主要从情感教育原理的论证出发,在教学实践的层面上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作一定的探讨。
一、培养兴趣,以趣激学
兴趣是小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成分,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因此,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学习的首要条件是激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在教学中创设某种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将会引起儿童迫不及待地探索,追究的兴趣。因为“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得见的东西,而在于深藏的奥秘,激发儿童在自然界的奥秘面前的惊奇感,这种情感能抓住少年们的心,他们就越加迫切地想要知道、思考和理解。”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设计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从生活实例选材。对于小学生来说,问题提出的太抽象,往往会使他们觉得不够具体,不知如何思考,所以在教学中,举例子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以便于他们思考问题。例如在教学《比一比》时,我请两位学生一起站在讲台边上,让其他小朋友观察:谁高,谁矮,谁比谁高,谁比谁矮。这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讨论中进入新知识点的学习。(2)从学生好奇好胜的心态着手。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还处于遇事往往有较多的问号,并且很多事上多会争强好胜的心理阶段,在教学中,教师若能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往往能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如在教《10的分与合》时。可创设这样一个情境:“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魔法袋子,里面装着一些玻璃球。我们先来做个游戏,老师请一位小朋友上来抓一把玻璃球,看看你一把最多能抓几个,老师能很快猜出剩下的数。你们相信吗?”经过几轮的测试,教师都能正确说出答案,这有什么奥秘呢?同学们以求知的最大欲望进入了学习。
2、学用结合,提高兴趣。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能引起学生直接兴趣,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培养他们学习的责任感和义务感。但要注意不可空洞说教,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应用,使学生普遍认识到学好数学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教学《认识钟表》时,教师先提问:钟表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闹钟、手表的作用可大了,它们能告诉我们现在什么时间了,该干什么了。你们想学会这个本领吗?这是一个现实生活问题,充分体现了数学问题源于生活问题。在学用结合教学中,使学生懂得今天的学习是为了将来更好地为生产生活服务,学习的劲头也特别足。
3、学用结合,增强兴趣。学以致用,有利于激发思维活动,并且能集中注意力,最大限度的调动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唤起情绪,调动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都是在一定的心境状态下传授或接受教学内容,当个体处于某种心境之中,他们的行为举止、心理活动都蒙上一层相应色彩。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融洽师生关系,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的情绪也会随之高涨。师生情感融洽会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发挥灵活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关心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这句名言告诉我们,学生如果喜欢他的老师,那么这个学生对老师所教的学科就会产生学习动机必兴趣。教师要用一颗赤诚的心,唤醒无颗喜爱数学的童心。“师爱”犹似母爱,又胜似母爱。“师爱”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活跃教学气氛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学生在一个和蔼可亲的教师面前,在愉悦,宽松,自由,“心理安全”的气氛中学习。
2、热爱每一个学生。实践证明小学生往往因喜欢那位教师也就喜欢他所教的那门课。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皮格马利翁效应,热爱每一个学生,尤其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更应给予鼓励、关心、同情。教师要把微笑带进教室,用和蔼、慈祥的目光看着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关注的。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3、利用竞争意识,激发学生动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形成竞争能力是教育的目标之一,同时,教育还要使学生懂得人类的多样性,教他们认识地球上的所有人之间具有相似性,要相互依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抓住各种机会来进行这一双重教育,使学生在竞争中发现他人、尊重他人,在合作中平等竞争,合理竞争。
三、丰富活动,加强情感教育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同时,数学活动也是陶冶学生情操,锻炼学习意志的最佳途径。在听课和教学实践中,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提问题。就是有一个学生发言,其他学生也并不认真听,是一味的举手,不住地喊“老师,我来、我来”。有的学生干脆一幅“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模样。一些学生头脑灵活,学习热情低,意力不集中,习效果不佳。如果通过多彩的数学活动,就可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精神,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通过《图案欣赏》,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以及学习数学的成功与自信。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培养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作用。作为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纯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郑彦伟.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J].教育艺术.2008年09期
[2]李帆.再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问题[J].考试周刊.2009年29期
一、培养兴趣,以趣激学
兴趣是小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成分,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因此,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学习的首要条件是激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在教学中创设某种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将会引起儿童迫不及待地探索,追究的兴趣。因为“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得见的东西,而在于深藏的奥秘,激发儿童在自然界的奥秘面前的惊奇感,这种情感能抓住少年们的心,他们就越加迫切地想要知道、思考和理解。”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设计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从生活实例选材。对于小学生来说,问题提出的太抽象,往往会使他们觉得不够具体,不知如何思考,所以在教学中,举例子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以便于他们思考问题。例如在教学《比一比》时,我请两位学生一起站在讲台边上,让其他小朋友观察:谁高,谁矮,谁比谁高,谁比谁矮。这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讨论中进入新知识点的学习。(2)从学生好奇好胜的心态着手。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还处于遇事往往有较多的问号,并且很多事上多会争强好胜的心理阶段,在教学中,教师若能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往往能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如在教《10的分与合》时。可创设这样一个情境:“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魔法袋子,里面装着一些玻璃球。我们先来做个游戏,老师请一位小朋友上来抓一把玻璃球,看看你一把最多能抓几个,老师能很快猜出剩下的数。你们相信吗?”经过几轮的测试,教师都能正确说出答案,这有什么奥秘呢?同学们以求知的最大欲望进入了学习。
2、学用结合,提高兴趣。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能引起学生直接兴趣,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培养他们学习的责任感和义务感。但要注意不可空洞说教,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应用,使学生普遍认识到学好数学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教学《认识钟表》时,教师先提问:钟表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闹钟、手表的作用可大了,它们能告诉我们现在什么时间了,该干什么了。你们想学会这个本领吗?这是一个现实生活问题,充分体现了数学问题源于生活问题。在学用结合教学中,使学生懂得今天的学习是为了将来更好地为生产生活服务,学习的劲头也特别足。
3、学用结合,增强兴趣。学以致用,有利于激发思维活动,并且能集中注意力,最大限度的调动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唤起情绪,调动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都是在一定的心境状态下传授或接受教学内容,当个体处于某种心境之中,他们的行为举止、心理活动都蒙上一层相应色彩。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融洽师生关系,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的情绪也会随之高涨。师生情感融洽会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发挥灵活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关心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这句名言告诉我们,学生如果喜欢他的老师,那么这个学生对老师所教的学科就会产生学习动机必兴趣。教师要用一颗赤诚的心,唤醒无颗喜爱数学的童心。“师爱”犹似母爱,又胜似母爱。“师爱”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活跃教学气氛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学生在一个和蔼可亲的教师面前,在愉悦,宽松,自由,“心理安全”的气氛中学习。
2、热爱每一个学生。实践证明小学生往往因喜欢那位教师也就喜欢他所教的那门课。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皮格马利翁效应,热爱每一个学生,尤其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更应给予鼓励、关心、同情。教师要把微笑带进教室,用和蔼、慈祥的目光看着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关注的。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3、利用竞争意识,激发学生动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形成竞争能力是教育的目标之一,同时,教育还要使学生懂得人类的多样性,教他们认识地球上的所有人之间具有相似性,要相互依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抓住各种机会来进行这一双重教育,使学生在竞争中发现他人、尊重他人,在合作中平等竞争,合理竞争。
三、丰富活动,加强情感教育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同时,数学活动也是陶冶学生情操,锻炼学习意志的最佳途径。在听课和教学实践中,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提问题。就是有一个学生发言,其他学生也并不认真听,是一味的举手,不住地喊“老师,我来、我来”。有的学生干脆一幅“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模样。一些学生头脑灵活,学习热情低,意力不集中,习效果不佳。如果通过多彩的数学活动,就可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精神,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通过《图案欣赏》,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以及学习数学的成功与自信。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培养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作用。作为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纯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郑彦伟.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J].教育艺术.2008年09期
[2]李帆.再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问题[J].考试周刊.2009年29期
- 【发布时间】2016/5/5 9:22:11
- 【点击频次】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