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情绪策略的探究

 

【作者】 倪 霞

【机构】 陕西省神木县大柳塔第一幼儿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 每年八月是幼儿新生入园的时候,此时的幼儿园常常是哭声一片。有些孩子在情绪上表现出紧张、不安、恐惧等,有些则会在行为上表现出哭闹、厌食、攻击性行为等,这些都是“分离焦虑”的表现。新幼儿的分离焦虑是指幼儿最初从家庭进入幼儿园后, 由于环境的改变导致心理体验和外在行为表现出的不适应。“分离焦虑”给幼儿入园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使家长产生困扰,对教师的工作也加大了难度。如何缓解幼儿入园时的分离焦虑,帮助他们尽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需要幼儿园和家庭双方的密切配合,更需要我们教师的积极应对,机智处理。本研究通过对小班30名幼儿近一个月的观察,并通过与家长的访谈、交流,力求在阐述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表现的基础上, 对幼儿入园产生分离焦虑的成因进行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家长、教师、家园合作三方面提出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应对。
  关键词: 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应对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刚开始入园时出现的哭闹、反抗行为,是家长送孩子入园的一大烦恼。在幼儿园小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 新入园的幼儿大声哭喊; 也有的总是紧紧地搂着爸爸妈妈的脖子不肯放开, 哭泣的泪眼中充满恐惧与不安; 就算勉强留在幼儿园, 也总有幼儿会表现出各种严重的不适应, 如有的幼儿出现不停的哭闹, 进而出现饮食减少、情绪悲观、少言寡语等现象; 情况严重的幼儿甚至出现拒绝进食、神经紊乱, 内分泌失调以及严重的攻击性行为等一系列异常的心理与生理不适现象。上述这些幼儿的行为表现就是“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Dissociative anxiety)主要是指幼儿与家中的依恋对象(父母或者其他养护者)之间分离时所表现出的一种紧张、不安的情绪和行为,是幼儿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产生不安全感和害怕的反应。幼儿刚入园时出现的分离焦虑是正常的现象,它也是幼儿身心不平衡的表现。对幼儿而言,幼儿园是个充满陌生的环境。所以如何使幼儿开开心心上幼儿园,帮助幼儿克服对亲人的依恋情绪,促进幼儿身心平衡和谐发展,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课题。  
  二、幼儿分离焦虑的行为表现  
   (一)幼儿与依恋对象分离导致的焦虑反应  
  幼儿园的新生入园,有部分的孩子会紧紧抓住他们的依恋对象的手不放,边哭边喊“我要找妈妈”等。不同孩子的表现也会不一样。有些孩子偶尔哭,或者不哭;有些是一直哭个不停;有的孩子和父母分离时大哭,父母走后就不哭了等等。对于陌生的环境, 他们非常容易怯生, 经常用哭闹来表达他们心中的不安, 这是孩子入园时普遍出现的分离焦虑现象。  
   【例1】我班的洋洋由于父母在外地工作,所以,一直由爷爷奶奶照顾。每次来园是总是哭,等爷爷走后,还边哭边说要给爷爷打电话,并且一句话反复不停地说着一遍又一遍,老师的劝说一句也不听。直到自己哭累了才会停下来。
   【例2】班上的辰辰也是哭闹较严重的孩子。由于本身她的年纪也比较小,因此极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在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眼泪鼻涕一大把。我告诉她别哭了,她自己也说不哭,可是还没两分钟又开始了。哭一会儿歇一会,小眼睛、小鼻子被揉的通红。  
   (二)幼儿生理需要的缺失导致的分离焦虑反应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指出:生理的需要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需要。 幼儿生活制度的改变——生理需要的缺失也会导致幼儿焦虑情绪。幼儿在入园之前, 家里一般都有专人照顾其衣食住行。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享受型生活。而进入幼儿园后, 没有了家长无微不至的照料, 幼儿必须要学会独立生活, 也必须要遵守幼儿园的生活纪律与活动秩序, 如独立进餐、按时睡眠、学会分享、等待等。由于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一些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幼儿, 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不适反应, 如恶心、头痛、腹痛、尿频、呕吐等  
  (三) 幼儿自身特殊的性格特点导致的分离焦虑反应  
  1、内向性格  
  有些自身性格较为内向的幼儿,由于入园后太过紧张,也出现出了较为明显的焦虑反应现象,我将这些幼儿大概分为三类:安静型、躁动型、体弱型。
  (1)安静型:此类幼儿在幼儿园里特别乖,对老师的话言听计。在园不主动和小朋友玩耍,也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他们从头到尾都不会哭,但有些家长却向我反应说,发现孩子自从上了幼儿园之后想换了个人一样,变得不爱笑不爱说话了。  
   【例3】我们班上的萱萱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个乖巧、安静、有些小调皮的小女生。偶尔会学着我说话,很可爱。但是孟萱妈妈却告诉我说,孩子在家没以前活泼了,问她在幼儿园的事情,她却一句话也不说,像换了个人似的。  
  (2)躁动型:这类幼儿虽然与安静型的幼儿类似,从不哭闹,性格也较为内向,但是他们却不懂得如何宣泄自己的不安情绪,因而表现出一些攻击性行为。例如:咬人、推打小朋友等。  
     【例4】衡衡刚开学前几天,早上来园时不哭不闹,很听话。但是渐渐的我便发现,每当他和小朋友游戏,与其他小朋友发生摩擦时,他就喜欢动手打人。并且这种攻击性行为愈演愈烈,老师给他讲道理他也不听,事后向他的妈妈了解情况,她妈妈却告诉我说,在家一直很乖,从来不打人。  
  (3)体弱型:这类幼儿也是不会合理宣泄自己的焦虑紧张情绪,加之体质较弱,因此容易生病。会引发一些心因性疾病,如发烧、拒食、入睡难、睡眠时间短等症状。  
  2、外向性格  
   性格外向的幼儿行为表现就和内向的幼儿截然不同,大胆活动,对幼儿园生活不胆怯,一到班级就自由活动, 摸这摸那, 新奇无比,喜欢单独活动,像个“独行侠”,不和别的孩子一起玩耍。行为散漫,自由随便主要表现:入园后行为散漫、自由、随便,不懂得安静听话,随便下位,不守约束,到处乱闯。  
  【例5】磊磊是我们班的小“游神”,好动、散漫、坐不住,喜欢在教室里到处乱逛,老师的话全然不放在眼里。  
   (四)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导致的分离焦虑反应  
  皮亚杰曾提出了幼儿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性这一特性。自我中心是指主体在认识事物时,从自己的身体、动作或观念出发,以自我为认识的起点或原因的倾向。幼儿的这种自我中心性使他们在游戏时有着各自对游戏的理解和规则,由此常常导致幼儿在游戏时的冲突性。再加上现在的幼儿几乎都是以独生子女为主,在家里习惯于独享父母之爱,独享玩具、食物,进入幼儿园后却一切都要与小朋友分享。同时还要遵守幼儿园这个大集体的一定的规则,需要他们一定的自我约束性。这些变化和要求,就会使得一些幼儿感到陌生、不安和恐惧,进一步导致幼儿入园的焦虑反应[2]。  
  【例6】我班的臻臻就是“自我中心”的典型例子。不愿和其他小朋友共用一张桌子;不愿与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也不愿和其他小朋友睡在一起,如果没按他的要求来,他就表现的躁动不安,大吵大闹,甚至会出现攻击性行为。  
  三、幼儿产生分离焦虑行为的成因
   (一)幼儿自身方面  
  1、依恋因素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归属于爱的需要,明确阐述了幼儿产生依恋的原因。当他们第一次较长时间离开朝夕相处的亲人,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生活,他们会感到害怕,没有安全感。因此他们就穷心竭力地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寻找依恋对象上,有时,他们甚至表现出不吃、不喝、不玩。他们担心亲人抛弃了自己,总是在不停的问:“妈妈什么时候来接我吗?”也担心亲人不再喜欢自己。为此而哭闹不止,便产生分离焦虑。  
  2、气质因素  
  心理学家将人类的气质类型共划分为4类,即: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由于,每个孩子天生的气质不同,对外界接受能力也有所不同,多血质、胆汁质的孩子较容易接受新的环境,较容易融入新的集体,与人交往能力较强,在遭遇分离焦虑时能较快的度过这一时期,而粘液质和抑郁质的孩子在遭遇分离时就显得格外的焦虑,无所适从。
  3、能力因素  
  幼儿自身的独立自理能力的欠缺,如不能独立盥洗、上厕所、进餐、午睡等等,使孩子对进入幼儿园生活感到恐惧,害怕独立的生活。再次,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的薄弱也是导致分离焦虑的一个重要原因。许多孩子在入园时不敢或者是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要求,不知道如何与人交流,从而使自己变得孤单、无助。  
    (二)家长方面  
  当今社会,孩子已成为家庭的中心,是捧在手心,含在嘴里的“珍奇”。家长的过分的溺爱,直接导致了孩子自私、任性、爱发脾气,自理能力差,情绪情感发展迟缓,不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现在大多数的家长都是80后,在繁忙的工作压力下,幼儿大多都是由爷爷奶奶养护,爷爷奶奶与幼儿的交流是多对一的方式,这直接让孩子成为了他们的中心。而且爷爷奶奶的教育思想已经固化,很难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这也为教师与家长共同合作消除幼儿的分离焦虑问题产生一定的阻碍。此外,孩子入园,家长同时也会产生分离焦虑的情绪,有的甚至严重影响孩子的适应过程。有些家长过于的担心孩子:担心宝宝在幼儿园的情绪怎么样了?是不是还在哭?自己能吃饭吗?中午自己睡的着觉吗……家长无论做什么都安静不下来,如坐针毡。甚至有的家长偷偷的跑到幼儿园的门口,听一听自己的宝宝是不是还在哭。  
   (三)外界环境方面  
  进入幼儿园对于孩子来说是人生中的一个重大的转折点,这意味着孩子从一个独立的小家庭渐渐接触集体,渐渐的融入社会。从一个熟悉的环境转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在衣食住行等等方方面都迥然不同。在家中可以无拘无束,没有既定的规则,没有生活的常规要求,没有人际交往的压力等等,但进入幼儿则不同,幼儿园有统一的作息制度,有着统一的生活常规,需要学会与他人交往、分享,学会独立的生活。相对与家庭生活来说,失去了一定的自由,同时也失去了一定的被重视感,幼儿产生紧张感和不适应感。这些都是导致幼儿分离焦虑产生的主要原因。  
  四、幼儿分离焦虑情绪的应对  
  (一)家长的措施  
  孩子要上幼儿园了,最不放心的就是家长。他们会担心自己的孩子是否会在幼儿园哭闹、是否吃得好睡得好、是否能适应集体生活等等。家长们会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能一味的担心,最关键的是要做好幼儿入园前的准备工作。
  1、帮助幼儿作好入园准备  
   家长在孩子入园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多带孩子接触家庭以外的世界,在孩子开学前多带孩子到新幼儿园去参观、玩耍,使幼儿对陌生的环境不再害怕。多和上幼儿园的孩子接触,听孩子说幼儿园的事,鼓励孩子与陌生人交往,尤其是和同龄的小伙伴玩,以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和乐群性。  
  2、以积极的言行影响幼儿  
  俗话说“言传身教”,父母特别是祖父母可能对孩子上幼儿园不放心,并在言行中有意无意地流露出来,孩子是很敏感的,他会从大人的态度中感觉到幼儿园不是个有趣、安全的地方,从而产生害怕幼儿园的心理,拒绝进入幼儿园,所以爸爸妈妈要不让自己焦躁的心情影响孩子,应当坚信:上幼儿园是孩子社会化的重要一步,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多好处。因此家长应在自己的言行中以积极的态度鼓励孩子:“幼儿园是一个快乐的地方,有许多小朋友,老师很爱他们”,帮助孩子对教师产生好感和信任感,形成安全感。  
  3、按时接、送孩子入园  
  在入园初期家长要按时接、送孩子入园,没有特殊原因,家长不能因一时“心软”或一些不重要的原因而不送孩子入园,这样会让对幼儿园陌生感的时间增长,造成孩子不能很快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另外,家长还要按时接幼儿,不能让孩子在入园后的前几天里感觉离开父母的时间过长,从而产生焦虑的心理,造成对幼儿园的恐惧,拒绝入园。
  (二)教师的策略  
  幼儿在刚入园的一段时间内大多都会表现出一些焦虑的情绪,这时,教师一定要做好幼儿入园时的各项工作,安抚幼儿情绪。  
  1、亲切接待,安定幼儿情绪  
  “接待”是入园教育的重要步骤,儿童入园时的情绪,往往会延续到一整天,因此教师应该把握好接待这一关。开学第一天,儿童正式入园,教师应亲切接待,直接呼他的名字或家中呼唤的小名,搀扶他,给他喜欢的玩具,使初入园的幼儿感到温暖和安全。对于哭吵的儿童,教师应该果断的从家长手中接过来,像妈妈一样哄抱,给予抚慰和鼓励,并当着儿童的面要求家长下午早些来园接领,使儿童在情感上得到满足。教师还应该善于关心那些虽然不哭,但内心焦虑不安的孩子。  
  2、允许“梯度入园”  
  “梯度入园”是在进行入园准备后,在入园的第一个月内,让幼儿每周入园的时间逐步增加,第四周开始才全天入园。梯度入园方式比全天入园能够有效缓解一些幼儿的焦虑。这是因为梯度入园的第一周在园时间只有半天,短时间的分离重聚能够有效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幼儿一旦明白了分离之后还会重聚,分离的紧张感就会相应的下降。在这基础上老师可以再引导幼儿参加一些有趣的活动,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从而促进幼儿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3、转移幼儿依恋对象  
  三岁幼儿的自理能力、语言表达力、理解力、自制力等都处于比较差的水平范围,进入幼儿园后,他们会把自己对父母的依恋、要求、希望转移到老师身上。生活上他们需要老师给予体贴、照顾和帮助,情感上需要老师给予亲情、理解和支持,学习上需要老师给予启发引导和鼓励,当幼儿的这些需要得到满足,他们才会发出快乐的笑声,才会露出愉悦的神情。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要有爱心、关心和耐心,并善于寻找机会向幼儿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关爱。  
  4、安排亲子活动  
  正视入园前夕,为了让幼儿熟悉班级环境、教师以及其他小朋友,教师可以安排一些亲子活动。让家长陪幼儿到班里,通过做一些游戏来帮助幼儿熟悉班级环境,顺利找到自己的生活用品,以及初步认识一些小伙伴。让幼儿在与父母的快乐游戏中减轻入园焦虑,初步感受幼儿园的生活。  
  5、做好家访工作    
  新生入园前的家访,一是了解幼儿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家庭环境、父母素养以及他们在对待幼儿教育问题上所持的观点等;二是通过家访与幼儿接触,初步建立感情。所以入园前,教师尽可能每个幼儿都能上门家访或电话联系。  
  (三)家园合作的应用  
  除上述对策之外家长和教师还要配合起来共同合作来缓解幼儿新入园时的分离焦虑。  
  1、家长与教师应及时沟通  
  教师要每天和家长沟通,家长也要 和 老师谈谈幼儿晚上在家的情况,以便教师及时掌握幼儿在进餐、睡眠、大小便、情绪等方面的情况。遇到问题要及时沟通,及时解决。  
  2、家长与教师需相互配合  
  总之,家长要配合老师、信 任 老师。幼儿一送到教室门口,就把孩子交给老师然后迅速离去,不要因为幼儿哭了,就放不下幼儿,不要让幼儿觉得“有机可乘"。只要教师和家长都能在这段时间里充满耐心,互相配合,共同给予科学的指导方法,就会使孩子平稳、顺利地度过适应期。  
  参考文献:  
  1、杨健.如何应对初入园幼儿的焦虑情绪[J].幼特职教2016.3  
   2、曹晓刚.幼儿焦虑情绪的理论分析及实践指导[J].榆林教育,2016, 2  
   3、郑鑫.多种方法缓解宝贝入园焦虑[J].健康母婴2015.12 
  • 【发布时间】2016/5/5 9:20:20
  • 【点击频次】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