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感动,源于一份对科研的坚持

 

【作者】 徐春玲

【机构】 山东省昌乐育才双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曾几何时,“科研”一词对于我是那么陌生,距离遥远。可当它向我姗姗走来时,我才欣喜的发现,原来,它就在我教育教学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于是,发生在我身边的那些科研故事,便生动的展开了……
  班上有个爱对别人动手的孩子。几乎每天都会有同学来告状:“×××拿铅笔戳我的胳膊!都出血了!”“×××撕扯王明的衣服,还使劲捶她的背!”我经常想,这孩子屡次三番的违反纪律、对别人动拳头,有时候情绪上来,没轻没重的,根本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这绝不是单纯一个“坏习惯”的问题,轻来轻去的几句说理是不能彻底改变他的。我何不把这个“爱动拳头的小家伙”作为我的研究课题!
  首先,我得先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我查证了大量关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研究性资料:“西方人本主义代表人物马斯洛说过,‘人的天性需要在环境条件下才能发展成为现实的人格或心理品质”;“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加强儿童对攻击性行为的认识,增强对自己过失行为的反省能力”;“让孩子体会对攻击行为产生的不良后果,采取换位的方法,使其设身处地地体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要保持一致的态度,使儿童不至于在行为和思维上造成混乱,同时使教育作用相互抵消。”……有了对儿童攻击性行为及其矫正策略的理性认识,我心里有了底气,我的“行动研究”也可以就此展开了!
  其次,与孩子父母交流,了解孩子现状的由来。我相信,孩子这种性格和行为,绝不是无缘无故造成的。先找到前因,才能有的放矢。约家长见面、电话沟通、博客留言、qq交流……我和孩子的父母进行了几次深谈,对孩子进行了“全方位的侦查”。原来,真是事出有因。孩子的父母都是私人企业的管理人,工作繁忙,没人照顾孩子。孩子生下来不满1岁就送到了爷爷奶奶家。爷爷奶奶对孩子言听计从,从不说半个“不”字,稍有不满意,小家伙就拳打脚踢。爸爸妈妈觉得自己忙,顾不上孩子,除了买好吃的、赔笑脸之外,不舍得打骂半句,一味任孩子野蛮吵闹。三岁上了幼儿园,又被送进了全托幼儿园,从一个过度溺爱娇惯的家庭环境进入到完全陌生的集体生活,孩子缺乏安全感,也受不了纪律的束缚,经常哭闹、乱发脾气、迁怒于他人……
  接下来,和孩子面对面交心,进行换位思考。了解了孩子的成长过程,我很心痛,再也不能任孩子“自由”发展下去了!在他眼里,别人都对他不够友好;遇到问题,他不会与别人沟通,而只是采取“拳头主义”,这已然造成了严重的交往障碍!必须得对孩子的成长进行干预了!
  这一天,班里正好有一节自习课。我把孩子叫到校园的花廊中,和他进行了一次坦诚的对话。我帮孩子换位思考:如果是同学无故伤害你,你心里怎么想?如果人人都可以随便伤害别人的话,世界会怎么样?如果你永远把别人当成坏人、敌人,只想如何去攻击他们、打倒他们,你就会成为一个扎人的大刺猬,谁还能靠近你呢?别人都不喜欢你,不理你,没人和你一起玩;没有人和你一起分享快乐,更没有人和你一起承担痛苦!你将成为一个孤独的人,怎么办? 
  孩子委屈的说:“都是他们找我的茬儿,我……”虽然是在为自己辩解,但我看得出,孩子已经想象到了孤独的后果,并且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下一步的工作,是要建立量表,坚持记录,帮孩子理性克制冲动情绪和行为。光明白了道理,意识到自己错了还不行,下一步就是帮孩子制定改正措施了。我和孩子约好,老师会给你详细记录你一天之中“坏脾气”发作的次数、程度以及后果,到了周末,老师和你一起查阅、总结和自省。我同时和孩子约好,这是一个只有我们两个人知晓的秘密,同学们都不知道。
  这是我第一周的记录:第一天——坚持了两节课没有惹怒同学;第二天——坚持了三小时情绪平和,心情愉快;第三天——坚持了半天,没跟同学吵闹、摔东西……从这以后,只要孩子犯错,我也不多批评他,甚至一句话也不说,只要跟孩子对视一下,做一个记录的暗示,孩子就会安静下来,然后一声不响的回到自己座位上。与此同时,在经得孩子同意的前提下,爸爸妈妈也在家里建立了周记录表,记录着孩子每天的表现,而且我们还经常沟通对孩子的干预措施以及孩子每天的表现。
  记录随时在进行,不断有欣喜,也时常会原地打转。但总的而言,是有进步的!因为我的记录中从一开始的“程度:重,把同学的脸抓破了。”“程度:较重,对同学发脾气,摔了文具盒。”到后来“程度:较轻,和同学争吵。”“程度:较轻,拿起了同学的课文要摔,可最终没摔。”从最开始的一天两次、三次,到后来的一周两三次。也许怯于我手中的笔,怯于我笔下的记录,也许孩子从我的记录中的确发现了自己的鲁莽和无理,渐渐地,“我的周记录”中的内容越记越少,程度也越快来越轻。
  还有,定期与孩子交谈分析,让孩子感受自己的改变。一个周末的下午,我和孩子又在植物园的花廊下聊天,进行着我和他独有的秘密:周自省。孩子欣喜的发现,老师为他做的记录内容一周一周的在递减!孩子,你是一个好孩子,你能够做最好的自己!
  很快,一个学期过去了,那个令我头疼又心痛的“小拳头”,已经变成了一个阳光、快乐的小男子汉!
        因为对于科研的那份坚持,让我查阅了几万字的理论研究资料,坚持了长达六个月的行动记录,进行了百余次与孩子及其父母的交流,从而完成了一个完整的行动研究的过程,完成了一个科研型教师的蜕变,更收获了一份满满的感动——一个孩子的心中从此有了爱和感恩,有了快乐无忧的童年,乃至一生!
  如此,足矣!
  • 【发布时间】2016/5/5 9:19:35
  • 【点击频次】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