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精心设计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重视生成性教学,这是由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所决定的,也是由课堂的复杂性所决定。因此,我们应关注动态生成,找准语言生长点,联系学生生活,创设各种情境,设计开放活动,为课堂生成奠定基础。
关键词:活动内容;活动策略;活动目标
一、寻找“生长点”,预设活动内容
文本是课堂活动开展的依托,我们可以从文本中寻找三维目标的生长点,知识与能力的生长点,如:识字与识字方法,词句的感悟与积累,篇章的整体把握与诵读等;方法的生长点,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质疑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感悟体验课文思想内容的方法,比较揣摩归纳概括的方法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长点,如:人生智慧、人生价值的感悟等,特别要寻找体现三维目标整合的精神与语言同构共生的最佳结合点。如:《爱如茉莉》第二课时活动二,一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活动二:抓住“陪护”细节,体会父母真爱
1.轻声读读9—16自然段,独立思考:①作者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②用“~~~~”画出父女、母女的对话,从父母的话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2.选择一处细节(画面或对话)作深入研究,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3.组内交流感受,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4.全班展示学习收获。
(你可以这样说:从“____”这个细节,我感受到 _____。
从“ ____”这个词(好),我读懂了 ______。)
这里父母的神情、动作对话就是语文素养动态生成的最佳结合点,能找出重点语句,理解句段中的重点词语和句段的意思,生成的是知识和能力;能抓住细节描写,运用读、品、思的方法去感悟,生成的是方法;感悟到父母之间的真爱,生成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找到语言和精神同生共构的最佳结合点,课堂的动态生成才有可靠的生长点。
二、借鉴“维恩图”,预设活动策略
1880年,维恩(Venn)在《论命题和推理的图表化和机械化表现》一文中首次采用固定位置的交叉环形式再加上阴影来表示逻辑问题,用于显示元素集合重叠区域的图示。维恩图既可以表示一个独立的集合,也可以表示集合与集合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把学生活动时的三个关系,即学科内容、个人现实或为个人在学校外的生活经验(学生从经验中获得的知识)以及外部现实(来自其他领域和外部世界的知识)分别叫做学科,个体知识和其他学科,用维恩图将这三者分为三类:一类是一个单独领域,比如个体知识;二类是二者重叠部分,比如个体知识和学科知识的重叠,三类是三者重叠的部分。研究证明,最有力的活动是在维恩图中三者交叉的部分。据此,我们设计生成性活动的策略是:
①联系旧知法:即在设计活动时,有意识地把学生在学校学科教学中掌握过的知识点、技能以及获得的相关情感体验结合起来,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此策略最容易使学生生成新的知识和学习新的技能,获得更深的情感体验。
②创设情景法:即设计活动时,有意识地把来自其他领域和外部世界的知识引入到活动中来,如:新闻传媒中的表演、拍电视、记者采访、形象代言人等,帮助学生进境悟理,自我感受。
③生活观照法:即把学生的个人现实(学生从经验中获得的知识和体验)与活动设计结合起来。如《掌声》一课其中一个活动是这样设计的:
活动二:走进小英,感受掌声的力量
1.自由读课文第4自然段,动笔圈画写掌声的词句,设想:掌声里,你真想对小英喊什么?你的掌声又代表什么?
2.小组合作完成:
(1)练读描写掌声的句子
(2)交流上面的思考题
3.小组展示:读读、说说,再读读。
此活动既包含了对语文学科(文段的朗读和理解)和其他学科知识(掌声关联“品德与生活”领域),又包含着学生个体独特的体验(掌声里,你真想对小英说什么?你的掌声代表了什么?),这就是维恩图中的三者重叠的三类问题,这一设身处地的设计,把学生生活经验积极调动起来,造就精彩生成。
三、立足“目标性”,预设活动“可能”
并非所有的生成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流于形式的生成,远离目标的生成毫无意义,有效生成是指向语文学科教学的,是指向语文实践的,是指向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具体地说就是,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成具有语文学科的特点,即生成的过程中以语文实践活动为基石,以语言交流为载体,充分彰显师生的生命活力,并在此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获得语文素养的发展,引发情感的体验和思想的共鸣,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这才是小学语文课堂有效的教学生成。对于价值不大的信息和问题,教者课前应尽可能的考虑到,以便课上及时地排除和处理,使课堂回到有效的轨道上来,以保证教学的正确方向。
我们所预设的一个个活动,是教学目标物化的、直观的体现,是学生通过读书思考、感悟、表达等语文活动之后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盏盏指路明灯。在教学目标的导引下,通过活动过程最终达到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必要思考: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活动?学生会有怎样的答案?学生会怎样质疑等,教师从不同的角度预设语文活动可能出现的情况,就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生成得更精彩;对学生的活动可以更准确地给予评价,避免了不置可否或盲目评价现象的发生;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可以是多元的,但必须是正确的,教师充分的预设可以明晰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最好的,从而在评价时,在提倡多元的同时,引导学生朝着最佳发展。
总之,做好生成性活动设计,是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我们要用预设去促进生成,高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活动内容;活动策略;活动目标
一、寻找“生长点”,预设活动内容
文本是课堂活动开展的依托,我们可以从文本中寻找三维目标的生长点,知识与能力的生长点,如:识字与识字方法,词句的感悟与积累,篇章的整体把握与诵读等;方法的生长点,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质疑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感悟体验课文思想内容的方法,比较揣摩归纳概括的方法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长点,如:人生智慧、人生价值的感悟等,特别要寻找体现三维目标整合的精神与语言同构共生的最佳结合点。如:《爱如茉莉》第二课时活动二,一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活动二:抓住“陪护”细节,体会父母真爱
1.轻声读读9—16自然段,独立思考:①作者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②用“~~~~”画出父女、母女的对话,从父母的话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2.选择一处细节(画面或对话)作深入研究,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3.组内交流感受,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4.全班展示学习收获。
(你可以这样说:从“____”这个细节,我感受到 _____。
从“ ____”这个词(好),我读懂了 ______。)
这里父母的神情、动作对话就是语文素养动态生成的最佳结合点,能找出重点语句,理解句段中的重点词语和句段的意思,生成的是知识和能力;能抓住细节描写,运用读、品、思的方法去感悟,生成的是方法;感悟到父母之间的真爱,生成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找到语言和精神同生共构的最佳结合点,课堂的动态生成才有可靠的生长点。
二、借鉴“维恩图”,预设活动策略
1880年,维恩(Venn)在《论命题和推理的图表化和机械化表现》一文中首次采用固定位置的交叉环形式再加上阴影来表示逻辑问题,用于显示元素集合重叠区域的图示。维恩图既可以表示一个独立的集合,也可以表示集合与集合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把学生活动时的三个关系,即学科内容、个人现实或为个人在学校外的生活经验(学生从经验中获得的知识)以及外部现实(来自其他领域和外部世界的知识)分别叫做学科,个体知识和其他学科,用维恩图将这三者分为三类:一类是一个单独领域,比如个体知识;二类是二者重叠部分,比如个体知识和学科知识的重叠,三类是三者重叠的部分。研究证明,最有力的活动是在维恩图中三者交叉的部分。据此,我们设计生成性活动的策略是:
①联系旧知法:即在设计活动时,有意识地把学生在学校学科教学中掌握过的知识点、技能以及获得的相关情感体验结合起来,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此策略最容易使学生生成新的知识和学习新的技能,获得更深的情感体验。
②创设情景法:即设计活动时,有意识地把来自其他领域和外部世界的知识引入到活动中来,如:新闻传媒中的表演、拍电视、记者采访、形象代言人等,帮助学生进境悟理,自我感受。
③生活观照法:即把学生的个人现实(学生从经验中获得的知识和体验)与活动设计结合起来。如《掌声》一课其中一个活动是这样设计的:
活动二:走进小英,感受掌声的力量
1.自由读课文第4自然段,动笔圈画写掌声的词句,设想:掌声里,你真想对小英喊什么?你的掌声又代表什么?
2.小组合作完成:
(1)练读描写掌声的句子
(2)交流上面的思考题
3.小组展示:读读、说说,再读读。
此活动既包含了对语文学科(文段的朗读和理解)和其他学科知识(掌声关联“品德与生活”领域),又包含着学生个体独特的体验(掌声里,你真想对小英说什么?你的掌声代表了什么?),这就是维恩图中的三者重叠的三类问题,这一设身处地的设计,把学生生活经验积极调动起来,造就精彩生成。
三、立足“目标性”,预设活动“可能”
并非所有的生成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流于形式的生成,远离目标的生成毫无意义,有效生成是指向语文学科教学的,是指向语文实践的,是指向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具体地说就是,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成具有语文学科的特点,即生成的过程中以语文实践活动为基石,以语言交流为载体,充分彰显师生的生命活力,并在此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获得语文素养的发展,引发情感的体验和思想的共鸣,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这才是小学语文课堂有效的教学生成。对于价值不大的信息和问题,教者课前应尽可能的考虑到,以便课上及时地排除和处理,使课堂回到有效的轨道上来,以保证教学的正确方向。
我们所预设的一个个活动,是教学目标物化的、直观的体现,是学生通过读书思考、感悟、表达等语文活动之后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盏盏指路明灯。在教学目标的导引下,通过活动过程最终达到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必要思考: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活动?学生会有怎样的答案?学生会怎样质疑等,教师从不同的角度预设语文活动可能出现的情况,就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生成得更精彩;对学生的活动可以更准确地给予评价,避免了不置可否或盲目评价现象的发生;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可以是多元的,但必须是正确的,教师充分的预设可以明晰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最好的,从而在评价时,在提倡多元的同时,引导学生朝着最佳发展。
总之,做好生成性活动设计,是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我们要用预设去促进生成,高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 【发布时间】2016/5/5 9:18:12
- 【点击频次】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