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孩子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新课程改革已实施多年,其中一条重要理念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本文从小学语文教学的视角,探讨了学生究竟喜欢什么样的语文课堂,并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论述了如何打造“情感的课堂”,“对话的课堂”,“开放的课堂”,“感悟的课堂”,力争把小学语文课堂打造成师生共同成长的课堂。
关键词:小学;新课改;语文课堂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一次调查中,有位家长这样说 :“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到底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希望给我的学生这样的语文课堂。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又如何能让学生深入文本,生乎心,动乎情?我想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既要有“大江东去”的豪迈,也要有“小桥流水”的婉约,既要有悲天悯人的深邃,又要有脚踏实地的务实......这样的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性格与情感都健全的大写的人!所以,我们的语文老师应当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数星星的孩子》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录像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渐入课文佳境。语文的外延就是整个生活,每一篇课文都是一段精彩而又截然不同的生活片断。怎样让学生更快更好更深地“读进去,走出来,用得上”,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根据课文和学生的情况巧设情境。以情动人往往比教师千言万语的讲解更有效,更能深入人心。“无声胜有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 “情动于中则发乎声”这是人的正常生理现象,可是传统的灌输式课堂硬是剥夺了我们学生的这个权利,其导致的恶果就是语文课上没有了“对话”,没有了真情流露,只剩下了教师的“一言堂”。有时我就想,即使在封建社会的私塾,还允许学生摇头晃脑,抑扬顿挫来表达读经诵诗之乐,为什么现在的课堂就必须要求学生正襟危坐,“悉听师便”?试问,这样的语文课,老师讲得再怎么天花乱坠,学生会喜欢么?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语文课上不应只有大师、作家和老师的声音,更应当让我们的学生畅所欲言起来。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教学《乌鸦喝水》时,我们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
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环境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 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水乡歌》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北方的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呢?通过录像展示美丽的水乡,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
真诚地希望: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真诚的希望,我们给学生的语文课堂都是师生身心愉悦,共同成长的课堂!
关键词:小学;新课改;语文课堂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一次调查中,有位家长这样说 :“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到底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希望给我的学生这样的语文课堂。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又如何能让学生深入文本,生乎心,动乎情?我想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既要有“大江东去”的豪迈,也要有“小桥流水”的婉约,既要有悲天悯人的深邃,又要有脚踏实地的务实......这样的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性格与情感都健全的大写的人!所以,我们的语文老师应当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数星星的孩子》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录像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渐入课文佳境。语文的外延就是整个生活,每一篇课文都是一段精彩而又截然不同的生活片断。怎样让学生更快更好更深地“读进去,走出来,用得上”,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根据课文和学生的情况巧设情境。以情动人往往比教师千言万语的讲解更有效,更能深入人心。“无声胜有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 “情动于中则发乎声”这是人的正常生理现象,可是传统的灌输式课堂硬是剥夺了我们学生的这个权利,其导致的恶果就是语文课上没有了“对话”,没有了真情流露,只剩下了教师的“一言堂”。有时我就想,即使在封建社会的私塾,还允许学生摇头晃脑,抑扬顿挫来表达读经诵诗之乐,为什么现在的课堂就必须要求学生正襟危坐,“悉听师便”?试问,这样的语文课,老师讲得再怎么天花乱坠,学生会喜欢么?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语文课上不应只有大师、作家和老师的声音,更应当让我们的学生畅所欲言起来。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教学《乌鸦喝水》时,我们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
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环境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 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水乡歌》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北方的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呢?通过录像展示美丽的水乡,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
真诚地希望: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真诚的希望,我们给学生的语文课堂都是师生身心愉悦,共同成长的课堂!
- 【发布时间】2016/5/5 9:13:13
- 【点击频次】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