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建构农村中小学教师积极的职业价值观 促进专业成长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有很多因素,但教师职业价值观是重要因素。本文通过调查,结合国内研究成果和自身工作经历,提出教师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有明显的偏差。建议学校在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应该要注意对教师价值取向进行纠偏,建构中小学教师积极的职业价值观,促进专业成长。供有关部门参考。
关键词 :建构 农村中小学教师 职业价值观 专业成长
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有很多因素,但教师职业价值观是重要因素。对于教师职业价值观与专业成长的问题,我国专家学者,有过许多的研究。比如,东北师范大学刘晓明的《中小学教师职业价值观、教学效能感与工作绩效关系及管理对策研究》提出,教师职业价值观与教学效能感、工作绩效的相关极为显著。也就是说,教师的职业价值观直接影响着教师的专业成长。积极的职业价值观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起促进作用,反之会起阻碍作用。西南大学易连云的《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研究》,在教书、育人、科研和继续教育四个层面,发现教师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有明显的偏差。其行为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多方面追求个人经济利益的最大化;②注重少数精英忽视普通学生,把考试作为个人攀比的工具;③把育人看成是班主任和辅导员的时期,与己无关;④科研部从工作实际出发,简单模仿或抄袭科研成果;⑤以晋职称为目的追求学历和继续教育。关于教师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偏差问题,我校在全县范围内对农村中小学教师也做过一次调查,其结果与上述基本相同。其行为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愿做辅助性的教学工作,不愿一线上课。有一些骨干和较优秀教师,脱离了课堂,而做其他工作;②当十几年的校长没有成为教育家,而成为经商老板;③官本位,以获取权力的大小,来判定做人成功与否;④敷衍上课,追去办补习班和家庭辅导;⑤为了评职称参加学习和进修。这些价值取向的偏差,导致许多教师不思进取,产生厌学、厌教等情绪,严重阻碍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因此,学校在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对教师价值取向进行纠偏,建构中小学教师积极的职业价值观,促进专业成长。中小学教师职业价值观建构的可行途径,从内在专业自主层面上两方面,一是激发和强化自我实现的需要和意识;二是改造和提升自我实现的能力和水平;从外部专业支持层面,基层学校应注意实施相应的文化领导,专业机构应注意开展相应的研究指导,政府社会应该注意加强相应的规范引导。本文根据自己的工作经历和一些研究工作的体会,对教师职业价值取向的纠偏与建构,从内在专业自主层面的角度,建议学校创设情境,加强引领,对教师价值取向进行纠偏,建构中小学教师积极的职业价值观,促进专业成长。对此提出以下看法,供有关部门参考。
1、引导教师确立职业理想,建构健康的价值观。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是有职业理想和健康的价值观的。比如,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校长杨瑞清,放弃团县委担任副书记的机会,志愿到偏僻的乡村小学任教,一干就是30多年,就是因为想做陶行知式的人物。还有辽宁的魏书生就是因为,感到只有当教师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最终他们都成为全国的著名教育家。为此,建议学校领导在在纠偏过程中,利用先进和模范教师的行为作参照,对教师进行引领,确立职业理想,建构健康的价值观。
2、保护好教师对职业产生动力的心理倾向。积极心理学主张关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倡导用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个体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是决定个体行为特质的所在。每个人心灵深处都有积极、消极两股力量。如果多关注人的积极力量,就会促使生命个体成为不断去实现自我的人,成为积极的创造的人。
3、引导教师调整心态,提升自己。调整自己心态,以适应变动的社会,就是角色适应。教师角色适应,是他们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心理前提。因此,教师要依据社会的期望与职业活动的要求以及特定的教育情境,随时调整自己的心理与行为,以适应教师这个角色。学校领导要引导教师学会,以下四件事,就能促使教师保持良好心态体验到自己的价值。一是学会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二是珍爱自己的成果;三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四是解放自我。
4、让教师多些成功体验。如果教师通过参与校园的教育教学活动获得成功的心理感受,就会树立起继续努力的信心,不断提高和发展自己。相反,如果经常碰到不如意的困难,自行无法解决,又得不到同行有力的支援时,就会有挫败感。当挫败感不断增加时,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从而降低自我评价。使教师产生失落感,使教育的热情逐步消失。
5、学会做小事 。人要想做出成绩,对社会有贡献,很重要一个环节,就是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把自己身边的每一件点点滴滴的小事看成是宏大事业,去钻研去努力去探索。不要见异思迁,不要得过且过。要经常想到自己工作的重要,自身责任的重大。只有这样,才能静下心来,排除杂念,认真探索本职工作的途径与方法,寻找规律,取得成绩。
6、学校要有良好的用人机制。良好的用人机制能激发队伍活力,促进学校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7、学校利用好媒体等宣传工具,更多地将教师事迹推向社会。让更多的人体会到,人性的光辉,当代的人民教师的伟大。同时,也会挑起教师内心上的无尚光荣感和大智大勇。
8、鼓励教师多做些社会兼职。做些社会兼职,能让教师体会到自身价值,更多地了解社会,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9、搞好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文化对学校中的全体成员的价值与行为取向起引导作用。学校文化所形成的价值观、行为观,使生活于学校内的师生员工,潜移默化地感受并内化为自我的行为规范、行动指向和践行目标;学校文化所呈现的精神追求和理想远景,对全体师生员工是一种鞭策,一种激励,一种奋发向上的不竭动力,尤其对新入校的师生,更是一种召唤,一种要求,一种规范,一种期望,认同学校文化,融入其中并自觉地接受学校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 :建构 农村中小学教师 职业价值观 专业成长
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有很多因素,但教师职业价值观是重要因素。对于教师职业价值观与专业成长的问题,我国专家学者,有过许多的研究。比如,东北师范大学刘晓明的《中小学教师职业价值观、教学效能感与工作绩效关系及管理对策研究》提出,教师职业价值观与教学效能感、工作绩效的相关极为显著。也就是说,教师的职业价值观直接影响着教师的专业成长。积极的职业价值观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起促进作用,反之会起阻碍作用。西南大学易连云的《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研究》,在教书、育人、科研和继续教育四个层面,发现教师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有明显的偏差。其行为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多方面追求个人经济利益的最大化;②注重少数精英忽视普通学生,把考试作为个人攀比的工具;③把育人看成是班主任和辅导员的时期,与己无关;④科研部从工作实际出发,简单模仿或抄袭科研成果;⑤以晋职称为目的追求学历和继续教育。关于教师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偏差问题,我校在全县范围内对农村中小学教师也做过一次调查,其结果与上述基本相同。其行为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愿做辅助性的教学工作,不愿一线上课。有一些骨干和较优秀教师,脱离了课堂,而做其他工作;②当十几年的校长没有成为教育家,而成为经商老板;③官本位,以获取权力的大小,来判定做人成功与否;④敷衍上课,追去办补习班和家庭辅导;⑤为了评职称参加学习和进修。这些价值取向的偏差,导致许多教师不思进取,产生厌学、厌教等情绪,严重阻碍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因此,学校在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对教师价值取向进行纠偏,建构中小学教师积极的职业价值观,促进专业成长。中小学教师职业价值观建构的可行途径,从内在专业自主层面上两方面,一是激发和强化自我实现的需要和意识;二是改造和提升自我实现的能力和水平;从外部专业支持层面,基层学校应注意实施相应的文化领导,专业机构应注意开展相应的研究指导,政府社会应该注意加强相应的规范引导。本文根据自己的工作经历和一些研究工作的体会,对教师职业价值取向的纠偏与建构,从内在专业自主层面的角度,建议学校创设情境,加强引领,对教师价值取向进行纠偏,建构中小学教师积极的职业价值观,促进专业成长。对此提出以下看法,供有关部门参考。
1、引导教师确立职业理想,建构健康的价值观。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是有职业理想和健康的价值观的。比如,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校长杨瑞清,放弃团县委担任副书记的机会,志愿到偏僻的乡村小学任教,一干就是30多年,就是因为想做陶行知式的人物。还有辽宁的魏书生就是因为,感到只有当教师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最终他们都成为全国的著名教育家。为此,建议学校领导在在纠偏过程中,利用先进和模范教师的行为作参照,对教师进行引领,确立职业理想,建构健康的价值观。
2、保护好教师对职业产生动力的心理倾向。积极心理学主张关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倡导用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个体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是决定个体行为特质的所在。每个人心灵深处都有积极、消极两股力量。如果多关注人的积极力量,就会促使生命个体成为不断去实现自我的人,成为积极的创造的人。
3、引导教师调整心态,提升自己。调整自己心态,以适应变动的社会,就是角色适应。教师角色适应,是他们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心理前提。因此,教师要依据社会的期望与职业活动的要求以及特定的教育情境,随时调整自己的心理与行为,以适应教师这个角色。学校领导要引导教师学会,以下四件事,就能促使教师保持良好心态体验到自己的价值。一是学会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二是珍爱自己的成果;三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四是解放自我。
4、让教师多些成功体验。如果教师通过参与校园的教育教学活动获得成功的心理感受,就会树立起继续努力的信心,不断提高和发展自己。相反,如果经常碰到不如意的困难,自行无法解决,又得不到同行有力的支援时,就会有挫败感。当挫败感不断增加时,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从而降低自我评价。使教师产生失落感,使教育的热情逐步消失。
5、学会做小事 。人要想做出成绩,对社会有贡献,很重要一个环节,就是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把自己身边的每一件点点滴滴的小事看成是宏大事业,去钻研去努力去探索。不要见异思迁,不要得过且过。要经常想到自己工作的重要,自身责任的重大。只有这样,才能静下心来,排除杂念,认真探索本职工作的途径与方法,寻找规律,取得成绩。
6、学校要有良好的用人机制。良好的用人机制能激发队伍活力,促进学校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7、学校利用好媒体等宣传工具,更多地将教师事迹推向社会。让更多的人体会到,人性的光辉,当代的人民教师的伟大。同时,也会挑起教师内心上的无尚光荣感和大智大勇。
8、鼓励教师多做些社会兼职。做些社会兼职,能让教师体会到自身价值,更多地了解社会,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9、搞好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文化对学校中的全体成员的价值与行为取向起引导作用。学校文化所形成的价值观、行为观,使生活于学校内的师生员工,潜移默化地感受并内化为自我的行为规范、行动指向和践行目标;学校文化所呈现的精神追求和理想远景,对全体师生员工是一种鞭策,一种激励,一种奋发向上的不竭动力,尤其对新入校的师生,更是一种召唤,一种要求,一种规范,一种期望,认同学校文化,融入其中并自觉地接受学校文化的影响。
- 【发布时间】2016/5/5 9:10:37
- 【点击频次】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