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主题式综合性语文学习例谈
【关键词】 ;
【正文】通过深入研究《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一书结合自己对语文学习的认识,语文的教学不是把课本教完就结束了,不是把一篇一篇的课文分析完就可以了。我认为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它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所不能代替的。它培养的是学生的语文素养,所谓素养就是学生把所有的知识都忘掉之后剩下的东西。我认为语文核心素养可以概括为:语言文字的积累与运用、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思维发展与人格提升。
明确了语文的核心素养,我们要考虑语文学习的方式要发生改变。原先的语文学习是仿效理科的学习方式,举一反三的方式,通过一篇课文的学习,总结阅读的方法和规律,进而把这种方法应用到其他文章的阅读中去。但是通过10几年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缺乏的不是阅读的方法和规律,学生缺乏的是语言材料的积累,以及语言积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针对这种情况,我觉得主题式综合性学习对于语文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主题式综合性学习,是主题阅读+综合性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人类语言的学习,是在巨大数量的语言(言语)“例子”的反复撞击、刺激下,才点点滴滴“说出来”,成年累月无限量地加大后,才“奔涌而出”。因此,数量的巨大,例子的极大丰富,才是形成语言(言语)能力的最首要的条件。语文能力的迁移、情感体验的迁移等都是建立在足够量的阅读积累之上的。总之,语文不是教出来的,是学出来的,更确切的说,语言文字、文化、思想情感、语言文字、文化的魅力是靠学生体验、感悟出来的,不是老师讲出来的。
主题阅读是一种针对同一主题,在一定时间内阅读大量书籍的方法,它可以有效避免零散阅读所造成的知识遗忘,思考重复而不深入的问题。同时,由于在短时间内大量阅读相关内容,可以有效加深记忆,多角度、更全面的理解同一主题思想,最重要的好处是,当完成阅读之后,有效的形成框架性思考,非常利于将实用性书籍中内容应用到实际中来。
比如学习郦道元的《三峡》一文的时候,想让学生充分的了解“三峡”我们整合了有关三峡的影视资料纪录片《中国三峡》,搜集了三峡的景点,以及每个景点的导游词,搜集了三峡的神话传说,三峡的民风民俗,让学生回顾一下三峡形成的原因、三峡的交通运输、三峡的民俗风情、三峡的生态环境,结合三峡水利工程,考虑三峡的生态环境。这些资料的整合让学生在文字的阅读和搜集中提高语言文字的积累、感悟、鉴赏能力的同时,对三峡的景物、文化、地理状态和经济生态发展有深入的了解,能够了解三峡这个特殊景观的成因、历史和发展前途。这种阅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而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把学生的积累进一步升华为自己的能力,需要学生在实际应用中锻炼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这就是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一种全新的课型。语文综合性学习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等特点。
主要体现了如下特征:首先,突出综合性,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这四个方面的结合,同时也包括跨学科领域内容的综合,学习方式的综合等。其次,强调实践,因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因此,实践是第一位的。再次,体现自主,综合性学习应突出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己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教师明确并掌握课文综合性学习的这些目标和特征,是指导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第一步。
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自主性等特征赋予了语文学习和语文教学新的生命力。综合性学习强调了语文课程内部、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语文课程与生活实际的整合和与联系。
综合性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语文知识、语文课程本身,更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将语文学习与其他课程学习结合,同时还将语文于生活相结合,在聚焦知识积累的同时,还应关注能力结构的多元化;综合性学习活动属于过程性学习,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并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培养独立探究,与他人合作的学习能力。学生还需要不断丰富自身的学习方法与策略,提高自身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完成由注重学习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的转变;综合性学习的视野不仅仅局限于校园于家庭生活,还引导学生走向社会生活,学会观察社会、关心身边人与事,学做生活的有心人,培养学生视野的广阔性。与此同时,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快乐,找到自己在集体中属于自己的位置,增强集体认同感。
例如,我们在学生进行了“三峡”主题阅读之后,进行有关三峡的综合性学习。让学生选择一到两个身份(刘白羽、郦道元、余秋雨、导游、画家、民风民俗学者、地理探险者、三峡工程师、三峡纪录片导演)来游览三峡,谈一谈你游览三峡之后的收获。根据每个身份的特点,写一份游览报告,这样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展示出对三峡的理解:
比如,导游展示三峡著名景点和景点的导游词。
画家,选择三峡景点并用自己的笔把三峡描绘出来。
民风民俗学者,展示三峡的民风民俗,可以写成散文、小报告等。
地理探险者,展示三峡的地理、地貌特点、三峡的地形特点和形成原因、地理气候等
工程师,三峡的地质特点、施工利弊、工程考量等
导演,三峡景点、神话传说、民风民俗、人物传奇、美食、生活习惯的特写镜头。
通过这样的展示,让学生考虑,不同身份的人游览三峡时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认识。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表达、鉴赏、甄别能力,积淀文化内涵,发展创造性思维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明确了语文的核心素养,我们要考虑语文学习的方式要发生改变。原先的语文学习是仿效理科的学习方式,举一反三的方式,通过一篇课文的学习,总结阅读的方法和规律,进而把这种方法应用到其他文章的阅读中去。但是通过10几年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缺乏的不是阅读的方法和规律,学生缺乏的是语言材料的积累,以及语言积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针对这种情况,我觉得主题式综合性学习对于语文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主题式综合性学习,是主题阅读+综合性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人类语言的学习,是在巨大数量的语言(言语)“例子”的反复撞击、刺激下,才点点滴滴“说出来”,成年累月无限量地加大后,才“奔涌而出”。因此,数量的巨大,例子的极大丰富,才是形成语言(言语)能力的最首要的条件。语文能力的迁移、情感体验的迁移等都是建立在足够量的阅读积累之上的。总之,语文不是教出来的,是学出来的,更确切的说,语言文字、文化、思想情感、语言文字、文化的魅力是靠学生体验、感悟出来的,不是老师讲出来的。
主题阅读是一种针对同一主题,在一定时间内阅读大量书籍的方法,它可以有效避免零散阅读所造成的知识遗忘,思考重复而不深入的问题。同时,由于在短时间内大量阅读相关内容,可以有效加深记忆,多角度、更全面的理解同一主题思想,最重要的好处是,当完成阅读之后,有效的形成框架性思考,非常利于将实用性书籍中内容应用到实际中来。
比如学习郦道元的《三峡》一文的时候,想让学生充分的了解“三峡”我们整合了有关三峡的影视资料纪录片《中国三峡》,搜集了三峡的景点,以及每个景点的导游词,搜集了三峡的神话传说,三峡的民风民俗,让学生回顾一下三峡形成的原因、三峡的交通运输、三峡的民俗风情、三峡的生态环境,结合三峡水利工程,考虑三峡的生态环境。这些资料的整合让学生在文字的阅读和搜集中提高语言文字的积累、感悟、鉴赏能力的同时,对三峡的景物、文化、地理状态和经济生态发展有深入的了解,能够了解三峡这个特殊景观的成因、历史和发展前途。这种阅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而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把学生的积累进一步升华为自己的能力,需要学生在实际应用中锻炼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这就是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一种全新的课型。语文综合性学习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等特点。
主要体现了如下特征:首先,突出综合性,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这四个方面的结合,同时也包括跨学科领域内容的综合,学习方式的综合等。其次,强调实践,因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因此,实践是第一位的。再次,体现自主,综合性学习应突出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己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教师明确并掌握课文综合性学习的这些目标和特征,是指导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第一步。
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自主性等特征赋予了语文学习和语文教学新的生命力。综合性学习强调了语文课程内部、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语文课程与生活实际的整合和与联系。
综合性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语文知识、语文课程本身,更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将语文学习与其他课程学习结合,同时还将语文于生活相结合,在聚焦知识积累的同时,还应关注能力结构的多元化;综合性学习活动属于过程性学习,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并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培养独立探究,与他人合作的学习能力。学生还需要不断丰富自身的学习方法与策略,提高自身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完成由注重学习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的转变;综合性学习的视野不仅仅局限于校园于家庭生活,还引导学生走向社会生活,学会观察社会、关心身边人与事,学做生活的有心人,培养学生视野的广阔性。与此同时,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快乐,找到自己在集体中属于自己的位置,增强集体认同感。
例如,我们在学生进行了“三峡”主题阅读之后,进行有关三峡的综合性学习。让学生选择一到两个身份(刘白羽、郦道元、余秋雨、导游、画家、民风民俗学者、地理探险者、三峡工程师、三峡纪录片导演)来游览三峡,谈一谈你游览三峡之后的收获。根据每个身份的特点,写一份游览报告,这样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展示出对三峡的理解:
比如,导游展示三峡著名景点和景点的导游词。
画家,选择三峡景点并用自己的笔把三峡描绘出来。
民风民俗学者,展示三峡的民风民俗,可以写成散文、小报告等。
地理探险者,展示三峡的地理、地貌特点、三峡的地形特点和形成原因、地理气候等
工程师,三峡的地质特点、施工利弊、工程考量等
导演,三峡景点、神话传说、民风民俗、人物传奇、美食、生活习惯的特写镜头。
通过这样的展示,让学生考虑,不同身份的人游览三峡时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认识。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表达、鉴赏、甄别能力,积淀文化内涵,发展创造性思维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 【发布时间】2016/5/4 16:34:20
- 【点击频次】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