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复习课小组合作的有效性课堂观察

 

【作者】 倪军刚

【机构】 乳山市育黎镇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自开学以来,我校进行了两轮教师听课。第一次进行的是新授课达标:先摸清改科教师和新上岗教师的教学水平,然后学科立标,组内达标。第二次是复习课达标:先立标,再学标,达标。在学案使用方面,教师能从学情出发,小处修改,设计出符合学生口味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基本功方面,大部分教师能灵活驾驭课堂,构建知识网络,知识点点拨到位;在学生复习方面,大多数学生能较好的完成学习任务。但是通过课堂观察,发现我校教师在小组合作中经验不足,主要表现在:小组任务不明确,分工不明确,合作的时间仓促,小组合作的价值不高,问题探究不深入,小组学习的课堂达成度低。
  为此,我们专程到乳山口初级中学“取经”,通过观摩学习,我触动很大,真是不学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我们审视自己,发现差距,理清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找到需要提高和改进的地方,决心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因此,我将复习课小组合作的有效性课堂观察作为听课的重点,通过学习《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结合课堂教学,浅谈一些经验。
  一、 复习课为什么需要小组合作  
  构建知识网络需要小组合作  对教师而言,最头疼的就是上复习课,课堂容量大,耗时耗精力;对学生而言,复习课提供了一个梳理知识点、系统构建知识网络的平台,这个环节是检测以前所学、进一步提高学业水平的“跨越”的过程,个人认为,没有复习的知识是不完整的,是断层的。梳理知识点、系统构建知识网络,是个不小的“工程”,如果仅仅是填写简单的表格,或者只让学生填空就能轻易完成的网络,这种梳理方法无疑是低级的,低效的,不利于培养学生构建网络的自主性。这就需要小组成员合作、分工,开发出有个性的知识网络。
  问题探究需要小组合作  复习课除了总结知识点,还要总结学习方法和解题规律,“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听课中我发现,复习高效的老师总是分析解题规律,通过问题剖析来应用规律,通过训练来反馈规律,让学生把握解题的钥匙。如何通过规律来探究问题,就成为合作的焦点。教学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抛出了原理和解题思路后,学生合作无从下手,于是教师就迫不及待地越俎代庖,或者埋怨学生听课注意力不集中、听课情绪紧张。每每这个时刻,我就仔细反思自己:是学生的原因吗?是不是问题设计难度大或者跳跃幅度大?是不是教师的任务不明确和小组分工不明确?只要是值得探究的问题,就一定能找到科学合理的探究方法,让学生一步步完成探究。
  学生的发展需要小组合作  “合作探究”,旨在增进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处理、学会合作、利用各种信息,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以往的“问答式”复习教学,虽然在热闹的问答中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学生接受多于发现,被动学习,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能力得不到提高。小组合作看似是几个人在表演,实则暗含了许多社会角色:领导者,质疑者,合作者,记录者,旁听者。是热情参与,还是事不关己?一个无动于衷人、云亦云只会刻录他人成果的学生,很难想象他在走出校园后有什么作为?因此,小组合作对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积极性、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具有很大的作用。
  二、课堂观察过程
  “课堂观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沈毅、崔允廓,2008)。”作为专业活动的观察与一般的观察活动相比,它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的分析、研究。
  观察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就是要观察学生研究处理问题的能力、小组成员参与程度、积极性、汇报交流、小组评价、当堂达标等指标。
  课前准备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了解被观察班级的学生情况,主要是指学生风气、思维特征、学习习惯和课堂气氛等,包括优秀生与学困生座位。被观察教师提供本班学生的座位表,并标明学困生和学优生的分布位置,为观察者确定观察点和选择观察位置提供帮助。
  确定观察点和观察工具。听课前,我设计了观察点:小组分工、讨论质疑、合作效果、学生纪律、学困生表现及受关注度(包括小组和教师)、合作次数、时间、汇报交流。围绕观察点,根据复习课的内容来设计观察工具表。观察工具表要符合学情,记录学生情境表现,避免使用量化打分表。
  与被观察教师沟通,确定小组合作重点要解决的复习问题,探讨问题设计的梯度、针对性,小组合作预设讨论形式、汇报形式,学困生的培养。做到既关注复习问题,又关注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现场观察要注意的问题
  听课教师进入班级听课要注意四个问题:明确观察任务、观察位置、记录方式以及观察者行为等。
  明确观察任务,熟悉观察指标,改变传统的单纯听老师的授课思路和授课艺术,改变企图以一堂课判定老师授课水平的观念,注意师生合作、生生合作。
  观察者选择有利的观察位置,以确保能收集到真实的信息。如观察四个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应选择离他们较近的位置,以便随时记录他们参与的时间等。为了减少对学生听课、合作的干扰,我通常选择坐在后排或前排位置,尽可能同时观察两个小组的学习表现。
  观察者要如实地记录看到的与听到的合作现象,除了观察学生,还应关注教师的适时指导、教师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作为观察着,面容要平和,不应随着学生情趣变化而随之变化,不应有打扰学生思路、随处走动、摆弄手机、接打电话等干扰课堂秩序的行为。
  课后议课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一是被观察者进行课后反思,主要谈谈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下转第12页)(上接第96页)性和学习目标达成情况。
  二是观察者简要报告观察结果。立足于观察到的证据发言,通过观察量表,作必要的推论。
  三是达成观察结论和改进建议。结论主要体现在成功之处,即本课中值得肯定的做法。改进建议,即根据本课的主要问题,基于被观察者的特征和现有的教学资源,提出几点明确的改进建议。然后,如有可能,再进行跟踪递进式观察。
  影响小组合作有效性的因素
  一是组长的作用发挥不充分。组长一言堂和不作为都不可取,有的小组合作学习演变成组长批题、检查背诵、订正答案等形式,组长作用没有准确定位。组长与组员平等,合作,协调分工,组长要发挥每个成员的作用。
  二是过分依赖组长。问题讲解、汇报交流全是组长的活,离开了组长,组员就不“转”了。学困生成为记录机,我只要把你们的答案抄写来就行;组员对组长的答案缺少质疑,组员讨论缺少碰撞的火花。
  三是教师提问学生不均衡。有的学生被点名多次,有的学生多次举手却一次机会也没有。我们的课堂更应该关注到全体学生,教学者不能忽视那些思维并没有得到激荡的学生,尤其要在平时的课堂上更为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全方位参与的兴趣和能力。
  四是小组评价没有多元化。教师没有评价或评价方式单一,组间竞争不激烈。所谓的合作还是个别人的合作,解决的问题也是表面上的问题,没有深入地去研究。
     三、小组合作的有效性课堂观察收获
  观察教师结合量表的有关数据,用数据说话,避免了传统评课那些不疼不不痒的套话。在观察过程中,我们关注了课堂教学的细微环节,提高听评课的针对性,同时警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提高。
  教学效果最大化。复习课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发展为主线”的教学理念,“老师讲的再多,是老师的;学生学的再少,是学生的”。在小组合作的复习课堂上,生生互动热烈、小组互动充分、师生互动精彩,真正做到了“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课堂观察可以提高学校教研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参与课堂观察,能够渐渐提高工作的责任感、成就感,教师间会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形成具有实效的教研氛围,最终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促进学校教育的均衡发展。
  • 【发布时间】2016/5/4 15:43:05
  • 【点击频次】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