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小学德育校本内容的构建与运用策略

 

【作者】 颜 瑞 高 猛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马头镇中心小学 山东省郯城县马头镇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学校是对儿童进行品德教育的主课堂、主阵地、主渠道。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主课堂、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教会学生学会做人?这是摆在每所学校,每个德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本文依据实践,从扎实校园主题教育活动,构建校本德育内容网络等方面阐述我校在德育校本内容的构建与运用方面的一些做法及思考。
  一、联合社会力量,构建乡土资源
  品德的课程资源是多样的、开放的。在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课程资源中,乡土资源正越来越广泛的被关注和应用,它是品德课程资源的一朵奇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开发、利用乡土资源,必将极大地丰富学校的德育内容,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而且能让课堂教学更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促进他们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首先,应该了解、挖掘家乡有什么样的资源,鼓励家长及社区其他人员主动参与课题研究活动,为课题研究提供有效的教育资源。我们利用绘图的形式进行统计分析,形成乡土资源分布图,其中涵盖了家乡的各种资源,并标明了具体位置,使教师们能清楚掌握这些资源,也使家长能进一步明白资源的来源以及自己可以为学校提供的资源。课题研究开始时,我们将调查家乡资源的一封信发出去之后,社会反响极大,许多社会人士纷纷提供信息或参与写作,八十多岁的老先生王镇海是有名的地方通,知道我们开展这一课题研究后,经常和我们一起交谈,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原始资料。我镇属于沂蒙革命老区,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人民用自己的双手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立下了不朽功勋,为了准确了解家乡人民抗击日寇的光荣历史,徐勤超老师走访老支书和当地农民,搜集了比较全面的素材,为了搜集烈士名单,他还到郯城县党史馆查阅资料、记录史实。
  其次,要对各种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并对资源进行需要评估。通过分类整理,将各种资源分别出来,形成不同的资源库,分析资源中所含的价值所在,并对资源进行必要的加工或重组。我们将搜集来的大量资源逐步进行归纳整理,形成了红色传奇类、风景名胜类、民俗风情类、特产美食类等内容,编排成德育校本教材。
  二、建立德育基地,引导学生自主体验。
  新课标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在这一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我们应立足实际挖掘社会的潜在、隐性的教育资源,充实品德与社会的课程资源。为了使德育由“书斋式”转向“体验式”,为了给实践性的品德学习提供条件保障,课题组与附近的单位、企业、村街联手,先后建立了金马糖果厂、郯城烈士陵园、鲁南第一支部旧址、马头清真寺、南园居委会等10多个德育实践基地,结合《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①参观采访。学习《家乡的山和水》时,游览“马陵山”“麦坡地震址”“望海楼”等风景名胜,领略家乡美景;学习《人人有本致富经》时,参观当地蔬菜基地,追寻家乡名人成功之路,感受今日新农民的精神风貌;②调查研究。调查社区今昔经济变化,感受家乡新变化;品家乡美食、赏家乡文化,体会古老民族的传统风情。③实践体验。每逢重阳节来临之际,组织学生去敬老院打扫卫生;和老人聊天谈心,一起表演节目。德育基地的创建,不仅为德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场所,而且还促使学校与社会形成德育的合力,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德育环境与氛围。
  三、挖掘主体资源,释放榜样力量。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反复强调: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失去了力量,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因此,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我们可以从学生的经验、学生的兴趣和学生的差异等几个方面去构建榜样资源。学校依托品德与生活(社会)学习内容,利用校刊校报、红领巾广播站和国旗下讲话等展示平台,组织学生开展竞赛,抒写生活感悟,交流社会调查,赞扬身边模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释放榜样力量。学校还组织全校师生开展“乡村新发现”社会调查活动,寻找家乡新变化,感受祖国新气象,抒写自己新发现。评选出的优秀习作都刊登在校刊上,这些展现师生才情、乡土气息浓郁的文字,深深打动着校园阅读者,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家乡、认识家乡,创造欲望也被激发起来。
  四、整合教学内容,创编校本教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广大老师的心目中,“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的观点已经树立,教科书不是唯一资源,但它是最典型,也是最直接的教学资源。我们只有在充分研究教科书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生成更优质的教学资源,提升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育质量。开发品德与社会教学资源,有很多老师认为就是简单的搜集材料,以至于上每一节课前都让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到课堂上展示,根本不管是否有效,这样就造成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简单化、机械化、模式化,使课程资源开发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还会造成负面影响。基于以上现状和认识,我们强调把教材作为课程资源来使用,根据自身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结合本地实际或社会热点,进行开发、补充、创编教学内容。
  五、利用校园文化,构建隐形资源。
  在不断地研究与探索中,我们逐渐发现,在《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内的教育资源,才更能增强教育的深度,更能寓德育于无形之中,产生 “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校园中,学生的视角之处皆为品德与社会教学资源的开发之处,学校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本身就是很好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资源,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大校园中体会、感受品德教育。在逐渐发展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渐渐树立了这样一种观点: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我们经常说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乐园,向往的精神家园,可是当一块块标语、警示语的作者都是陌生的人时,就很难起到应有的效果,另一方面,自己的乐园、家园当然应该自己建设。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在楼道内张贴的名言、格言内容是由老师和学生组成的,有身边的榜样做表率,当然起到的效果会更明显。
  • 【发布时间】2016/5/4 15:40:49
  • 【点击频次】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