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完美”与“有缺”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多年来的各种公开课已经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势——完美。站在课改的层面上来对比“公开课”和“非公开课”,语文教学应该追求“完美”?还是“真实却有缺”?教学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活动,语文课应该是最具教学个性的学科。我们应允许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真实有缺,这种“真实有缺”从另一个角度与“形式化的完美”相比,称得上是另一种“完美”。课堂中上会流淌一种行云流水般的自然美,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关键词:浅谈 语文教学 “完美”与“有缺”
随着新课程的推广,新理念的普及,我们的语文教学在不断地变革着,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随之而涌现出的许多体现改革成果的“公开课”、“观摩课”、“评优课”, 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就从这些课呈现的方式来看,无论从教材的钻研、教案的设计、教法的选择还是教学氛围的营造等都深入细致,孜孜以求,力争为学生、更多地为听课者奉献一顿美味的教学大餐。而伴随着下课的铃声,教师恰到好处地说着“谢谢大家”,成为令人称道的演出,成了首选的“完美”风景。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成了“集体智慧的结晶”;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越来越变成了“无懈可击”的表演;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越来越讲究“精雕细刻”的形式;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越来越成了各种“模式”或生搬硬套或惟妙惟肖的翻版。
这些公开的语文课来和我们平时上的语文课作对比,前者是否多了许多“演练和功利”,而后者则更多了许多“真实和有缺”呢,站在课改的层面上,来比对语文教学中的“公开课”和“非公开课”,就会凸现出这样一个矛盾:语文教学中该追求“完美”,还是允许“真实却有缺”。
语文课堂教学的完美现象只是我们追求的一种理想的教学模式,通常是把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等和谐地实施运用,以达到有效的、创新的教学局面。
而“完美”只是相对来说的。教学是一种有别于机械运动的“动态运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知识的传递是速时生成的,教材的内容有难易,学生有差异,教师的素质也有高下,课堂即时产生问题、生成知识、出现“意外”。
一、课堂教学内容的有缺未必不是堂好课
新课程的语文教材增加了许多内容选择上的灵活性,练习的内容也有了很大的弹性,但对于低中段孩子来说,识字和个性化阅读始终是重点。
例如《秋天的雨》第一课时,我预设目标是认识生字,会写五、六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阅读课文;并对秋天有所感受。当我实施教学时,发现孩子大多数已完成了识字任务,课文也读得很流利。于是当我引导孩子阅读第二段时,我边运用道具(树叶)边做动作边示范读,孩子们兴趣大增,完全投入了秋天的情境当中,读了还想读,演了还想演,有好几次我试图将孩子的思维从朗读中牵回到写字上来,都很难成功,索性我就将写字这一内容从本堂课中删除掉了。结果孩子整整朗读了一节课,孩子们自己似乎成了那银杏叶、枫叶、田野、果子、菊花,兴致勃勃地表演着,自我陶醉在“秋天”里,下课了还在意犹未尽地表演。
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固然是一堂课的精彩,但如果在内容的选择安排上不遵从孩子的意愿,不从孩子的角度出发,那么再多的精彩也只是教师个人的精彩;如果为了内容、结构与预设的丝丝入扣而不去关注课堂即时生成的问题,孩子的情感体验,那么这种精彩怎么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精彩呢,又怎么称得上是“完美”呢?还不如让内容的 有缺来成就孩子的精彩。因此,我想语文课堂未必需要负载面面俱到的任务,允许“有缺”,但不是说不要任务、不要目标,因此,遇到这一问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我们应该花更多的时间来钻研教材,站在孩子的角度安排课时内容,真正让这些内容能对孩子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对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二,新课程提供的语文教材给我们教师提供了广泛的用教材的理念。因此,在使用教材时,对提供的内容可以进行合理的裁减和重组,较好地为实现课时目标服务。
二、课堂教学时间的延误也情由可原
例如,学完了《古诗两首》后,孩子们有些提议:一学生说我读过许多描写乡愁的古诗和文章;一学生说我还知道好几首王维和叶绍翁写的古诗,我说:“你们能去搜集一下吗?”孩子们一致同意,于是在下节课里,孩子们汇报背诵、朗读了许多有关“秋景”“乡愁”的古诗,还呈例了许多王维和叶绍翁的诗。
这样的课例我们常常碰到,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我们要一分为二地来看待事物,当然语文课堂的教学也不例外。对于课时内应该完成的内容,如果有实际需要,可以适当地延迟一个或几个课时,但并不等于每堂课可以拖延。
第二,教学时间的延误出发点都是学生去自信地、快乐地学。这就需要教师各课时充分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其与教材的关系。努力去寻找教材、教师、学生的契合点,真正把教学结合起来,使课堂真正成为生产知识的地方。
三、课堂常规的偶尔有缺也无妨
一种具体的做法在实行了一段时间后就会变成一种习惯,一种习惯在同一价值观的认同下则会形成一种规范。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有很多规范:别人朗读、回答问题时必须做到静听;与人合作交流时要有较好的合作意识等等。不错,良好的课堂常规会引领着师生向文本、向生活迈进。而我们语文知识、情感、价值观的多元实现也只有在这些严格的、科学的教学常规中才得以落实。
在允许课堂常规有缺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走进学生,研究学生,让他们知道守纪的重要性,而不是让他们来敷衍上课。
第二,巧用语文课堂教学中丰富的人文精神、理念来优化课堂秩序。教学中,及时与学生进行言语的沟通、情感交流、适时评价,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和肯定。教学设计要富有活力,让孩子乐于参与,产生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完美”是很难实现的,是理想,是境界,我们可以追求“完美”,但要以“科学”作路标,以“真实”为前提,我们更不能回避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缺”,这种“有缺”,当我们用智慧去解读、处理时,也会成就另一种“完美”,一如那断臂的维纳斯。我们不要让“有缺”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缺陷,而是应以“有缺”为原型,去塑造语文课堂教学中另一种残缺的唯美,追求一种原汁原味的本真的语文课堂,流淌一种行云流水般的自然美。
关键词:浅谈 语文教学 “完美”与“有缺”
随着新课程的推广,新理念的普及,我们的语文教学在不断地变革着,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随之而涌现出的许多体现改革成果的“公开课”、“观摩课”、“评优课”, 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就从这些课呈现的方式来看,无论从教材的钻研、教案的设计、教法的选择还是教学氛围的营造等都深入细致,孜孜以求,力争为学生、更多地为听课者奉献一顿美味的教学大餐。而伴随着下课的铃声,教师恰到好处地说着“谢谢大家”,成为令人称道的演出,成了首选的“完美”风景。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成了“集体智慧的结晶”;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越来越变成了“无懈可击”的表演;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越来越讲究“精雕细刻”的形式;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越来越成了各种“模式”或生搬硬套或惟妙惟肖的翻版。
这些公开的语文课来和我们平时上的语文课作对比,前者是否多了许多“演练和功利”,而后者则更多了许多“真实和有缺”呢,站在课改的层面上,来比对语文教学中的“公开课”和“非公开课”,就会凸现出这样一个矛盾:语文教学中该追求“完美”,还是允许“真实却有缺”。
语文课堂教学的完美现象只是我们追求的一种理想的教学模式,通常是把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等和谐地实施运用,以达到有效的、创新的教学局面。
而“完美”只是相对来说的。教学是一种有别于机械运动的“动态运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知识的传递是速时生成的,教材的内容有难易,学生有差异,教师的素质也有高下,课堂即时产生问题、生成知识、出现“意外”。
一、课堂教学内容的有缺未必不是堂好课
新课程的语文教材增加了许多内容选择上的灵活性,练习的内容也有了很大的弹性,但对于低中段孩子来说,识字和个性化阅读始终是重点。
例如《秋天的雨》第一课时,我预设目标是认识生字,会写五、六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阅读课文;并对秋天有所感受。当我实施教学时,发现孩子大多数已完成了识字任务,课文也读得很流利。于是当我引导孩子阅读第二段时,我边运用道具(树叶)边做动作边示范读,孩子们兴趣大增,完全投入了秋天的情境当中,读了还想读,演了还想演,有好几次我试图将孩子的思维从朗读中牵回到写字上来,都很难成功,索性我就将写字这一内容从本堂课中删除掉了。结果孩子整整朗读了一节课,孩子们自己似乎成了那银杏叶、枫叶、田野、果子、菊花,兴致勃勃地表演着,自我陶醉在“秋天”里,下课了还在意犹未尽地表演。
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固然是一堂课的精彩,但如果在内容的选择安排上不遵从孩子的意愿,不从孩子的角度出发,那么再多的精彩也只是教师个人的精彩;如果为了内容、结构与预设的丝丝入扣而不去关注课堂即时生成的问题,孩子的情感体验,那么这种精彩怎么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精彩呢,又怎么称得上是“完美”呢?还不如让内容的 有缺来成就孩子的精彩。因此,我想语文课堂未必需要负载面面俱到的任务,允许“有缺”,但不是说不要任务、不要目标,因此,遇到这一问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我们应该花更多的时间来钻研教材,站在孩子的角度安排课时内容,真正让这些内容能对孩子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对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二,新课程提供的语文教材给我们教师提供了广泛的用教材的理念。因此,在使用教材时,对提供的内容可以进行合理的裁减和重组,较好地为实现课时目标服务。
二、课堂教学时间的延误也情由可原
例如,学完了《古诗两首》后,孩子们有些提议:一学生说我读过许多描写乡愁的古诗和文章;一学生说我还知道好几首王维和叶绍翁写的古诗,我说:“你们能去搜集一下吗?”孩子们一致同意,于是在下节课里,孩子们汇报背诵、朗读了许多有关“秋景”“乡愁”的古诗,还呈例了许多王维和叶绍翁的诗。
这样的课例我们常常碰到,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我们要一分为二地来看待事物,当然语文课堂的教学也不例外。对于课时内应该完成的内容,如果有实际需要,可以适当地延迟一个或几个课时,但并不等于每堂课可以拖延。
第二,教学时间的延误出发点都是学生去自信地、快乐地学。这就需要教师各课时充分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其与教材的关系。努力去寻找教材、教师、学生的契合点,真正把教学结合起来,使课堂真正成为生产知识的地方。
三、课堂常规的偶尔有缺也无妨
一种具体的做法在实行了一段时间后就会变成一种习惯,一种习惯在同一价值观的认同下则会形成一种规范。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有很多规范:别人朗读、回答问题时必须做到静听;与人合作交流时要有较好的合作意识等等。不错,良好的课堂常规会引领着师生向文本、向生活迈进。而我们语文知识、情感、价值观的多元实现也只有在这些严格的、科学的教学常规中才得以落实。
在允许课堂常规有缺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走进学生,研究学生,让他们知道守纪的重要性,而不是让他们来敷衍上课。
第二,巧用语文课堂教学中丰富的人文精神、理念来优化课堂秩序。教学中,及时与学生进行言语的沟通、情感交流、适时评价,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和肯定。教学设计要富有活力,让孩子乐于参与,产生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完美”是很难实现的,是理想,是境界,我们可以追求“完美”,但要以“科学”作路标,以“真实”为前提,我们更不能回避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缺”,这种“有缺”,当我们用智慧去解读、处理时,也会成就另一种“完美”,一如那断臂的维纳斯。我们不要让“有缺”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缺陷,而是应以“有缺”为原型,去塑造语文课堂教学中另一种残缺的唯美,追求一种原汁原味的本真的语文课堂,流淌一种行云流水般的自然美。
- 【发布时间】2016/5/4 15:34:28
- 【点击频次】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