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美中有德,有德方美———“美”“德”如何在美术课堂上相得益彰初探

 

【作者】 路君君

【机构】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皇城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美术课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对学生美育观念的形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把德育渗透到美术教学中是新课改新理念的必要体现,本文主要从美术课堂上缺乏德育渗透这一现状出发,经过思考和反复实践,对“美”“德”如何在美术课堂上相得益彰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地探讨。
  关键词: 小学美术教学  德育  渗透
  我们都知道,小学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引导儿童认识和理解真、善、美,陶冶美的情操,养成美的品德,激发美好的理想和追求,不断完善自我。苏霍姆林斯基更是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秉承这个理念,我们更应该给孩子们创设一个真、善、美的情感空间,使孩子们在美术学习的同时得到心灵的净化。
  针对“美”“德”如何在美术课堂上相得益彰这一问题,我做了如下分析与尝试:
  “美中缺德”——现实课堂
  众所周知,美术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正是这种固有的认识给美术老师也带来了一些先入为主负面的影响,在很多美术课堂上,老师们总是过于强调让学生掌握某种作画的技巧和方面,掌握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引导学生欣赏画面、分析画面,描绘画面,唯独没有上升到德育的高度,把美术课堂的教学过程片面地定义为传授技能的过程,严重忽视了德育在课堂上的渗透力。
  大多数老师把培养学生的德育素质寄托在思想品德老师班主任老师身上,在美术课上让“德”完全脱离“美”孤立存在,两者完全脱离,使大量的德育因素和时机白白流失。一节课下来,学生掌握了线条、色彩、构图等技术化问题,而对美德的感悟、对创作规律的自由运用却远远达不到应有水平。学生谈收获谈感受也仅仅是围绕着画面或者物体如何表现来展开,仅仅围绕表面的“美”进行理解,把“德”完全抛在脑后,虽然美术课堂要以美育为主,但是教师也有义务在适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德育提高,哪怕只是点到为止。
  【案例】
  《谁画的鱼最大》是人美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造型 表现”领域的一课,在上课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环节,教师引导孩子们用添画的方式把自己画的鱼装饰好,然后剪下来做成头饰,孩子们一听来了兴致,热火朝天的忙活起来,霎时间课桌上、地面上到处留下了孩子们开心作画的痕迹,孩子们毕竟还小,不太会用剪刀,老师一遍遍提醒孩子注意安全,不要剪刀自己的小手,不要拿着剪刀玩闹,这个提醒是很有必要的,但是面对桌上和地上的下脚料,老师却没有抓住机会把爱护环境卫生的德育思想渗透给孩子,真是有点美中不足啊!
  美术教学必须改革单纯的技能技法学习,注重德育渗透。这样才能真正地完成现代美术教学的任务,才是真正的“教书育人”。
  “德从何来”——我的思考
  美术中的德育从何而来?其实很明确,美术中的点点滴滴都闪烁着德育的光芒,只是我们没有耐心发掘。小学美术教材中的每幅作品都是经过专家们费心遴选的,每幅入选的作品传达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画面本身的美感,更有蕴含在其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内涵。 
    【案例】
  德从传统民间艺术而来。
  在孩子们看来,凭着一把剪刀和一张纸就能创作出吉祥生动的图案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在生动有趣的剪纸教学中,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不仅对剪纸艺术进行了认识和了解,掌握了基本的剪纸技巧,同时也懂得了剪纸可以传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可以用剪纸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未来的憧憬,这在无形当中就渗透了祖国优秀民俗文化的教育。
  传统的文化艺术之美无处不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个竹节,一团泥巴,几根木头,在劳动人民手中都被赋予了艺术生命。这些风格各异的艺术,启发着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热爱民间传统艺术的思想感情。
  一幅画,一份情,一美德,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得当,就能有效地
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
   “美中有德”——我的实践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也会尽自己最大挖掘美术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从细节处把德育渗透给孩子们,下面我根据我执教的《中国龙》一课谈谈我的在这方面的实践。
   【案例】
  《中国龙》一课是人美版课程标准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十课,我的教学目标设定在让学生在观察欣赏中感受、体验,在实践操作中表现、创造,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以下是我的教学片段:
  一、了解龙的文化
  1、交流:老师知道同学们肯定搜集了很多关于“龙的文化”方面的知识,与大家分享一下吧。
  2、教师补充:播放录象资料:《故宫中的龙》 
  讨论交流:为什么在皇帝住的地方会有这么多的龙的图案?几乎遍地是龙? (让学生了解在劳动人民眼里,惟有龙的形象才能显示皇帝身份的尊贵与显赫)
  3、小结:我们都是“龙的传人”,你们这些“小龙人们”,将来一定要把龙的精神发扬光大。
  二、感受龙与艺术
  1、同学们,生活中,你们都在哪儿见过龙的形象?
  2、出示图片
  在出示运动健儿们身着带有龙的图案的队服在奥运会上为国争光的图片时,再次让学生体会龙代表着中国,代表着中国运动健儿顽强拼搏的精神,再次升华龙的精神,感受作为“小龙人”的自豪感,增强孩子们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其实,在美术课堂上渗透德育的理念并不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只要在细节处把感情稍做升华就可以达到令你意想不到的效果,“爱国”这个概念对小孩子来说是比较抽象的,而在这节课上,就是因为进行了德育渗透,孩子们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被很好的,很自然的激发了出来。
  “有德方美”——我的感受
  美术课不同于思想品德课,不是单纯地通过理论说教的方式达到教育目的的,而是通过生动、形象、直观的艺术形象使孩子们的内心受到启迪、感染和熏陶,美术课在渗透德育方面具备其他学科所没有的优势。
  美术教学的德育渗透应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美术的基本知识技能入手,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有所感,有所悟,感情上得到共鸣乃至升华,这种升华又促进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实现了美术知识技能与思想感情的共同提高,把美术教学与德育渗透联系起来,全面提高,共同发展。
  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站在“育德”“育心”的高度,把“德”深深地植根到孩子们的心里,使孩子们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既得到美术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又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最终还培养了学生的优秀品质。利用美术教学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教育过程,需要我们广大美术教师不断地实践和反思。
  德育是教育的一个永恒主题,如何在美术课堂上培养德才兼备,德艺双馨的孩子还需我们从点滴入手并坚持下去,让孩子们的“美”和“德”在美术课堂上相得益彰,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美术新课程标准》   国家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杨景芝《依靠直觉进行儿童美术教育的探索》
  3、《小学教育学教程》  胡寅生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12月第一版。
  • 【发布时间】2016/5/4 15:33:56
  • 【点击频次】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