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预应力密肋楼盖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之我见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预应力密肋楼盖作为“九五”期间建设部推广应用的“十项新技术”之一,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这项技术具有降低层高、简化模板、结构刚度大、空间大、在同样高度下能增加层数等诸多优点。越来越受到建设、设计、施工等各单位的普遍欢迎。
关键词:预应力密肋楼盖 施工技术 质量控制
预应力密肋楼盖作为“九五”期间建设部推广应用的“十项新技术”之一,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这项技术具有降低层高、简化模板、结构刚度大、空间大、在同样高度下能增加层数等诸多优点。越来越受到建设、设计、施工等各单位的普遍欢迎。下面,笔者就根据自己的建筑施工实践谈一点体会,以提供交流。
1、工程概况
大楼工程总建筑面积13439m2,共16层,地下室1层,其中二~六层采用了无粘结预应力密肋楼盖,楼板厚8cm,柱网9m×7.5m,多跨连续。底层层高4.5m,二~五层层高3.6m.设计采用低松驰无粘结预应力φj15钢绞线,fptk=1860N/mm,张拉控制应力σcon=0.7fptk=1302N/mm;Ⅰ类夹片锚具,挤压锚,均为两端张拉。混凝土强度等级C40.
2、预应力混凝土施工方案的确定
(1)现状调查及分析。施工前,项目部有关人员考察了诸多工程的密肋楼盖施工质量情况,通过实地调查,发现这些工程的密肋梁板普遍存在着梁底不直、不平、漏浆等缺陷,并且通过运用PDCA循环分析了这些缺陷的原因:a梁底模板接头过多;b塑料模壳铺排未拉通线;c部分旧塑料模壳变形较大;d梁底模板与塑料模壳间缝隙未处理好;e由于模板支撑体系不合理造成沉降或拆模困难,破坏混凝土观感质量。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密肋梁板的整体观感质量,必须着重解决这些问题。
(2)技术措施。针对以上问题,于是在二层密肋楼盖施工中预先采取了下列措施:梁底模板采用长4m的80mm×120mm新方木;塑料模壳全部采用全新的塑料模壳;铺排时,按塑料壳的中心线及塑料模壳边拉三条通线,以控制安放位置,并用小钉子固定;梁底铺宽窄一致的油毛毡以防漏浆。并且对之进行重点检查。
(3)施工工艺流程。
3、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
3.1 模板安装塑料模壳作为“九五”期间建设部推广的十项新技术之一,目前正处在逐步推广阶段,它的安装、施工等还没有国家或地方的施工规范,这就要求在施工过程中不断探求、积累经验。由于本工程全部采用新型塑料模壳,总使用面积达3700m2,所以其外观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观感质量。
(1)材料准备。
(2)支模架搭设。
(3)塑料模壳安装。
3.2 钢铰线下料、穿束钢铰线的实际下料长度为设计长度加两端张拉预留长度(每端750mm)。当梁钢筋绑扎完毕,按钢绞线的设计曲线,在梁筋上焊定位钢筋(其数量宜多不宜少),保证定位正确。定位钢筋标高经复核无误后,穿钢绞束,并用扎丝固定于定位钢筋上。穿束时要多人配合以免钢铰束的塑套破损。钢绞束就位后安装端头承压板和螺旋筋。钢绞束铺放完毕,即可绑扎楼板钢筋,但要注意对钢绞束的保护。在浇混凝土前要对钢绞束的位置再次进行复核检查,一旦发现有偏差,立即矫正。
3.3 凝土浇捣使用泵送商品混凝土时,严格控制下料厚度,以免塑料模壳上荷载过大而导致下沉甚至跌落,同时必须振捣密实,不得有空鼓。另外,要特别注意振捣棒不得触及钢绞束,派专人值班,随时检查钢绞束位置和混凝土浇捣质量。同时做好28d强度试块和早期强度试块。
3.4 张拉a待混凝土强度达到张拉所需要的设计强度后,开始张拉;张拉力Np=0.7fptk×Ap=1302×139=181kN;b根据已标定的数字应变仪,标定千斤顶在0.2Np、0.6Np、1.0Np张拉力的油压表读数;c张拉次序0→0.2Np(初读数)→0.6Np(中间读数)→1.0NP(终读数)→锚固→另一端应力补足后锚固;d先张拉9m 跨方向的预应力筋,一端张拉完成,在另一端进行补张拉,从初应力1.0Np锚固,如到1.0Np尚未开锚可结束补张拉;7.5m方向的张拉方法同9m跨方向;e张拉前须进行设备的检查,包括电路的安全检查;f张拉时严格按标定值控制张拉力;g张拉时油泵及千斤顶加载要平稳进行,随时检查工具的锚固情况;h认真量测各阶段张拉伸长值,并做好记录;如不符合要求,应立即停止张拉,待找出问题并排除后才可继续张拉。
3.5 拆模混凝土到达要求设计强度后开始拆模,拆掉小木条,即可取下塑料模壳,而梁底模及其支撑要等到预应力筋张拉后才能拆。卸塑料模壳时最好两人一组,相互配合,既可加快拆模速度,又能防止模壳直接坠落损坏。拆模后,马上对模壳清理检查,将变形的剔除,其余分类堆放,便于下次使用。
4、施工体会经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预应力密肋梁板的混凝土缺陷大大减少,观感质量明显提高,从而积累了经验:
(1)采用塑料模壳极大地提高了施工进度和工作效率,与木模相比,每层可减少一半人工, 而且拆模简单,材料重复利用率高。
(2)采用预应力密肋楼盖,减小梁高和板厚,有效地降低了层高,特别是对于高层建筑,在相同的高度下,可以增加结构层次,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3)采用预应力技术,大大增加梁的跨度,是建造大跨度结构的有效办法。
参考文献:
1 涂逢祥.世纪初建筑节能展望[J].建筑2001(2):51-52
2韩建新,颜宏亮.21世纪建筑新技术论丛[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131-132
3白胜芳.节约能源保护环境[N].中国建设报(中国建材)CN11-0038,2003,108期
4刘素萍.建筑节能与围护结构[J].工业建筑2001(7):6-7
5朱伟.房屋建筑节能技术的几点措施[J].甘肃科技2002(2):37
关键词:预应力密肋楼盖 施工技术 质量控制
预应力密肋楼盖作为“九五”期间建设部推广应用的“十项新技术”之一,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这项技术具有降低层高、简化模板、结构刚度大、空间大、在同样高度下能增加层数等诸多优点。越来越受到建设、设计、施工等各单位的普遍欢迎。下面,笔者就根据自己的建筑施工实践谈一点体会,以提供交流。
1、工程概况
大楼工程总建筑面积13439m2,共16层,地下室1层,其中二~六层采用了无粘结预应力密肋楼盖,楼板厚8cm,柱网9m×7.5m,多跨连续。底层层高4.5m,二~五层层高3.6m.设计采用低松驰无粘结预应力φj15钢绞线,fptk=1860N/mm,张拉控制应力σcon=0.7fptk=1302N/mm;Ⅰ类夹片锚具,挤压锚,均为两端张拉。混凝土强度等级C40.
2、预应力混凝土施工方案的确定
(1)现状调查及分析。施工前,项目部有关人员考察了诸多工程的密肋楼盖施工质量情况,通过实地调查,发现这些工程的密肋梁板普遍存在着梁底不直、不平、漏浆等缺陷,并且通过运用PDCA循环分析了这些缺陷的原因:a梁底模板接头过多;b塑料模壳铺排未拉通线;c部分旧塑料模壳变形较大;d梁底模板与塑料模壳间缝隙未处理好;e由于模板支撑体系不合理造成沉降或拆模困难,破坏混凝土观感质量。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密肋梁板的整体观感质量,必须着重解决这些问题。
(2)技术措施。针对以上问题,于是在二层密肋楼盖施工中预先采取了下列措施:梁底模板采用长4m的80mm×120mm新方木;塑料模壳全部采用全新的塑料模壳;铺排时,按塑料壳的中心线及塑料模壳边拉三条通线,以控制安放位置,并用小钉子固定;梁底铺宽窄一致的油毛毡以防漏浆。并且对之进行重点检查。
(3)施工工艺流程。
3、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
3.1 模板安装塑料模壳作为“九五”期间建设部推广的十项新技术之一,目前正处在逐步推广阶段,它的安装、施工等还没有国家或地方的施工规范,这就要求在施工过程中不断探求、积累经验。由于本工程全部采用新型塑料模壳,总使用面积达3700m2,所以其外观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观感质量。
(1)材料准备。
(2)支模架搭设。
(3)塑料模壳安装。
3.2 钢铰线下料、穿束钢铰线的实际下料长度为设计长度加两端张拉预留长度(每端750mm)。当梁钢筋绑扎完毕,按钢绞线的设计曲线,在梁筋上焊定位钢筋(其数量宜多不宜少),保证定位正确。定位钢筋标高经复核无误后,穿钢绞束,并用扎丝固定于定位钢筋上。穿束时要多人配合以免钢铰束的塑套破损。钢绞束就位后安装端头承压板和螺旋筋。钢绞束铺放完毕,即可绑扎楼板钢筋,但要注意对钢绞束的保护。在浇混凝土前要对钢绞束的位置再次进行复核检查,一旦发现有偏差,立即矫正。
3.3 凝土浇捣使用泵送商品混凝土时,严格控制下料厚度,以免塑料模壳上荷载过大而导致下沉甚至跌落,同时必须振捣密实,不得有空鼓。另外,要特别注意振捣棒不得触及钢绞束,派专人值班,随时检查钢绞束位置和混凝土浇捣质量。同时做好28d强度试块和早期强度试块。
3.4 张拉a待混凝土强度达到张拉所需要的设计强度后,开始张拉;张拉力Np=0.7fptk×Ap=1302×139=181kN;b根据已标定的数字应变仪,标定千斤顶在0.2Np、0.6Np、1.0Np张拉力的油压表读数;c张拉次序0→0.2Np(初读数)→0.6Np(中间读数)→1.0NP(终读数)→锚固→另一端应力补足后锚固;d先张拉9m 跨方向的预应力筋,一端张拉完成,在另一端进行补张拉,从初应力1.0Np锚固,如到1.0Np尚未开锚可结束补张拉;7.5m方向的张拉方法同9m跨方向;e张拉前须进行设备的检查,包括电路的安全检查;f张拉时严格按标定值控制张拉力;g张拉时油泵及千斤顶加载要平稳进行,随时检查工具的锚固情况;h认真量测各阶段张拉伸长值,并做好记录;如不符合要求,应立即停止张拉,待找出问题并排除后才可继续张拉。
3.5 拆模混凝土到达要求设计强度后开始拆模,拆掉小木条,即可取下塑料模壳,而梁底模及其支撑要等到预应力筋张拉后才能拆。卸塑料模壳时最好两人一组,相互配合,既可加快拆模速度,又能防止模壳直接坠落损坏。拆模后,马上对模壳清理检查,将变形的剔除,其余分类堆放,便于下次使用。
4、施工体会经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预应力密肋梁板的混凝土缺陷大大减少,观感质量明显提高,从而积累了经验:
(1)采用塑料模壳极大地提高了施工进度和工作效率,与木模相比,每层可减少一半人工, 而且拆模简单,材料重复利用率高。
(2)采用预应力密肋楼盖,减小梁高和板厚,有效地降低了层高,特别是对于高层建筑,在相同的高度下,可以增加结构层次,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3)采用预应力技术,大大增加梁的跨度,是建造大跨度结构的有效办法。
参考文献:
1 涂逢祥.世纪初建筑节能展望[J].建筑2001(2):51-52
2韩建新,颜宏亮.21世纪建筑新技术论丛[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131-132
3白胜芳.节约能源保护环境[N].中国建设报(中国建材)CN11-0038,2003,108期
4刘素萍.建筑节能与围护结构[J].工业建筑2001(7):6-7
5朱伟.房屋建筑节能技术的几点措施[J].甘肃科技2002(2):37
- 【发布时间】2016/5/4 15:32:19
- 【点击频次】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