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从古代教育著作中汲取教育智慧
【关键词】 ;
【正文】我国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文化,可以说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创造了人,这些经过锤炼和沉淀的古代传统文化,凝聚着华夏各族人民的性格、精神、智慧,是中华民族相互认同的标志和纽带。在人类文化的百花园中摇曳生姿,展现着自己独特的风采,对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内容广博,风格独特,深深地吸引着世界人民的眼光。
中国古代教育是对古代教育事实的一种重现,是对客观教育事实的一种主观重构。作为教育事实的一种折射,我国古代教育著作是古代教育铸造者的杰作,它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无形中参与着当前教育实践的形成与发展。通过对古代教育的了解,我们可以以史为鉴,在读史、说史、评史中获得一种对待教育事实、教育问题的眼光、立场与智慧。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我国古代教育始终与社会生产生话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从原始社会的教育与生产生活的一体化关系列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与生产生话的相对脱离,再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教育与生产生活之间趋于结合的关系,都足以证明:教育与社会生产生活间的关系是古代教育延伸推进的主线,是我国古代教育发展变革的主题。这些变革的意义如今都可以应用到现实的教学任务和目的之中。
《礼记》中有一篇专论教育问题的文章,叫《学记》。这是先秦儒家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的总结,是我国最早的教育学系统专论,在世界教育思想史上也是最早的教育专著之一。
《学记》首先论述教育的社会作用。它说:颁布法令、提出口号,会赢得一些声誉和虚名,并不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礼贤下士,怀柔远方,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但还不能化民成俗,改变社会风气。统治者如果想要化民成俗,那就必须通过教育。因此.古代王者,要建立国家、统治人民,就都要以“教学为先”,重视教育,发展教育。总之,教育的作用是化民成俗,也就是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教育作用如此重要,因此被历代开明的统治者视为“立国之本”。
《学记》关于教育制度的设想。首先是分不同层次,社会各级都办教育,“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二十五家设一个“塾”,作为教育的最基层的单位,后称“家塾”,又叫“私塾”。类似现在的“家教”。周代五百户为一党,党设“库”,相当于现在的小学。郑玄注日:“术当为遂,声之误也。……万二千五百家为遂:”也就是说,一万多家的遂设教育机构为“序”,约相当于现在的中学。国家设立教育最高的学府——太学,即现在的大学。以后的教育机构基本上就是在这种规模上发展起来的。
关于国家办的太学的学制和教育进程也有大体上的设想,《学记》说: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比年人学”,指每年连续入学。“中年考校”,即隔一年考校一次。考校的内容是:第一年考校的是“离经辨志”。据郑玄注:“离经,断句,绝也。”似乎是指经文断句问题。入太学才学断句,是否浅了点呢?郭齐家释离经为离析,离经指“明析经义的能力”。离.通丽,附着、亲近的意思。那么,离经,就是信仰、爱好经书。
第一年考察学生是否信好经书和辨别志向。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树立学习的远大志向。
第三年考校的是“敬业乐群”,学习是否认真,和周围的人能否和睦相处。
第五年考校“博习亲师”,是否广泛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对老师是否特别亲近。
第七年要考察“论学取友”的问题。讨论学术问题是否有见地,选择朋友是否恰当。
以上这四次考察都是有针对性的。第一年从培养学习兴趣中考察学生的志向。第二次考察在第三年。学生专心业务学习,很容易导致埋头读书,离群索居,那样必然孤陋寡闻,不利于今后的发展。因此,当“敬业”的时候,是否还能“乐群”,则是考察的重点。入学第五年进行第三次考察。五年时间学生如果只钻研一两个小问题,不能拓宽研究领域,那也是一种局限性。如果能够拓宽领域,获得很多新知识,有一些知识可能是老师也不了解的,这时候出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现象,老师很高兴,学生什么态度呢?是“少年得志,不可一世”,目空一切,连老师也瞧不上了,还是仍然虚心好学,尊敬和亲近老师呢?所以,“博习”和“亲师”要一起考校。第七年进行第四次考察。学习了广泛知识以后,要深人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才能参加学术讨论。
这样的模式其实与现行的教育升学模式异曲同工,自2001年始,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经历了十六个年头的发展。经过十二年的实践探索,教育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构建了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体系.尤其是2010年国家颁布了《围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与时俱进,推进教育改革的任务要求、这些国家政策小仅进一步推动了基础教育改革,而且也对整个基础教育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发(下转第70页)(上接第56页)展机遇。但在改革的进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很多问题:
社会经济生活的飞速发展无一不影响到现在学生的思想和教师们的教学理念,我们追究改革的目的是最大化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注重素质教育,但也不能致使荒废学业以为求新、求快。在改革实践的道路上,我们审视自身,以史为鉴,新课程背景下的健康课堂必须以先进的课程理论作支撑,即知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
从古代教育中汲取教育智慧,达到当前的教育目的。健康的教育教学是真诚的。这份真诚,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和知识的传承。教师真诚地讲,学生真诚地学,师生之问形成良好的互动。健康的教育教学是深刻的。教师既要深刻地理解教材,也要深刻地理解学生。教师既要唤起学生的想象力,也要培养学生批判性的思维。健康的教育教学是丰富的。教育亦如撰写散文,要形散而神不散。看似脱离主题的内容,实际上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最后自然地把话题收回到教学中。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营造丰富的精神世界,同时也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水平。
正因如此,我们一线的教师也要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的规定,加强文化建设。习近平主席曾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就已提出“文化通过传承为社会进步发挥基础作用,文化会促进或制约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又说“文化的力量最终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文化的软实力最终可以转化为经济的硬实力”(来源《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我们汲取我国优秀的古代教育理论服务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博采众长对当下的教育改革是借鉴和补充。
中国古代教育是对古代教育事实的一种重现,是对客观教育事实的一种主观重构。作为教育事实的一种折射,我国古代教育著作是古代教育铸造者的杰作,它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无形中参与着当前教育实践的形成与发展。通过对古代教育的了解,我们可以以史为鉴,在读史、说史、评史中获得一种对待教育事实、教育问题的眼光、立场与智慧。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我国古代教育始终与社会生产生话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从原始社会的教育与生产生活的一体化关系列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与生产生话的相对脱离,再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教育与生产生活之间趋于结合的关系,都足以证明:教育与社会生产生活间的关系是古代教育延伸推进的主线,是我国古代教育发展变革的主题。这些变革的意义如今都可以应用到现实的教学任务和目的之中。
《礼记》中有一篇专论教育问题的文章,叫《学记》。这是先秦儒家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的总结,是我国最早的教育学系统专论,在世界教育思想史上也是最早的教育专著之一。
《学记》首先论述教育的社会作用。它说:颁布法令、提出口号,会赢得一些声誉和虚名,并不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礼贤下士,怀柔远方,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但还不能化民成俗,改变社会风气。统治者如果想要化民成俗,那就必须通过教育。因此.古代王者,要建立国家、统治人民,就都要以“教学为先”,重视教育,发展教育。总之,教育的作用是化民成俗,也就是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教育作用如此重要,因此被历代开明的统治者视为“立国之本”。
《学记》关于教育制度的设想。首先是分不同层次,社会各级都办教育,“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二十五家设一个“塾”,作为教育的最基层的单位,后称“家塾”,又叫“私塾”。类似现在的“家教”。周代五百户为一党,党设“库”,相当于现在的小学。郑玄注日:“术当为遂,声之误也。……万二千五百家为遂:”也就是说,一万多家的遂设教育机构为“序”,约相当于现在的中学。国家设立教育最高的学府——太学,即现在的大学。以后的教育机构基本上就是在这种规模上发展起来的。
关于国家办的太学的学制和教育进程也有大体上的设想,《学记》说: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比年人学”,指每年连续入学。“中年考校”,即隔一年考校一次。考校的内容是:第一年考校的是“离经辨志”。据郑玄注:“离经,断句,绝也。”似乎是指经文断句问题。入太学才学断句,是否浅了点呢?郭齐家释离经为离析,离经指“明析经义的能力”。离.通丽,附着、亲近的意思。那么,离经,就是信仰、爱好经书。
第一年考察学生是否信好经书和辨别志向。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树立学习的远大志向。
第三年考校的是“敬业乐群”,学习是否认真,和周围的人能否和睦相处。
第五年考校“博习亲师”,是否广泛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对老师是否特别亲近。
第七年要考察“论学取友”的问题。讨论学术问题是否有见地,选择朋友是否恰当。
以上这四次考察都是有针对性的。第一年从培养学习兴趣中考察学生的志向。第二次考察在第三年。学生专心业务学习,很容易导致埋头读书,离群索居,那样必然孤陋寡闻,不利于今后的发展。因此,当“敬业”的时候,是否还能“乐群”,则是考察的重点。入学第五年进行第三次考察。五年时间学生如果只钻研一两个小问题,不能拓宽研究领域,那也是一种局限性。如果能够拓宽领域,获得很多新知识,有一些知识可能是老师也不了解的,这时候出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现象,老师很高兴,学生什么态度呢?是“少年得志,不可一世”,目空一切,连老师也瞧不上了,还是仍然虚心好学,尊敬和亲近老师呢?所以,“博习”和“亲师”要一起考校。第七年进行第四次考察。学习了广泛知识以后,要深人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才能参加学术讨论。
这样的模式其实与现行的教育升学模式异曲同工,自2001年始,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经历了十六个年头的发展。经过十二年的实践探索,教育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构建了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体系.尤其是2010年国家颁布了《围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与时俱进,推进教育改革的任务要求、这些国家政策小仅进一步推动了基础教育改革,而且也对整个基础教育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发(下转第70页)(上接第56页)展机遇。但在改革的进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很多问题:
社会经济生活的飞速发展无一不影响到现在学生的思想和教师们的教学理念,我们追究改革的目的是最大化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注重素质教育,但也不能致使荒废学业以为求新、求快。在改革实践的道路上,我们审视自身,以史为鉴,新课程背景下的健康课堂必须以先进的课程理论作支撑,即知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
从古代教育中汲取教育智慧,达到当前的教育目的。健康的教育教学是真诚的。这份真诚,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和知识的传承。教师真诚地讲,学生真诚地学,师生之问形成良好的互动。健康的教育教学是深刻的。教师既要深刻地理解教材,也要深刻地理解学生。教师既要唤起学生的想象力,也要培养学生批判性的思维。健康的教育教学是丰富的。教育亦如撰写散文,要形散而神不散。看似脱离主题的内容,实际上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最后自然地把话题收回到教学中。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营造丰富的精神世界,同时也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水平。
正因如此,我们一线的教师也要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的规定,加强文化建设。习近平主席曾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就已提出“文化通过传承为社会进步发挥基础作用,文化会促进或制约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又说“文化的力量最终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文化的软实力最终可以转化为经济的硬实力”(来源《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我们汲取我国优秀的古代教育理论服务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博采众长对当下的教育改革是借鉴和补充。
- 【发布时间】2016/5/4 15:29:47
- 【点击频次】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