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现代学校管理的基本模式
【关键词】 ;
【正文】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培养人,发展人,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义。那么,担负着实施素质教育职能的学校管理,应该是什么样的管理呢?笔者认为,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学校管理,应该是“以人为本”和“以德为先”相结合的新型管理。
一、以人为本,是管理上的“人本”中心。
首先,管理必须以人之“本”为本。人是自然人、社会人和精神人的结合体,人具有从生理、安全归属到价值实现的不同层次的需求。人又是独立的人,发展的人。人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变化着的、具有潜能性和可塑性的。荀子认为,人性“本始材朴”,“可事可学”,这就需要我们顺其自然,因“人”利导,从而达到有效管理。
其次,管理必须以人为目的、对象和主体。人是目的,即教育管理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就是人的本质完整地获得与展现,而不是把人当作生产工具或生产要素;人是对象,即管理不是人围绕物而运转,而是关注人、基于人、研究人,把人的发展作为管理的核心内容;人是主体,即人就是管理者,人有充分的自主自觉的能动性,管理的最高层次是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价值实现,而不是以物驭人、人被物化。
二、以人为本,是管理上的人文情怀
第一是生命关怀。人的生命的存在,是一切教育和管理的前提和内容,只有诉诸生命的教育管理,才是成功的人性的管理。学校管理应该关注师生的生存状态、情意状态。长期以来存在的学生被当作容器、教师被当作机器的现象必须彻底改变,要把关心爱护、尊重信任作为管理的前提,把师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作为评价管理效能的重要指标,从而实现人本管理。
把教育看作是一种生命关怀,就应该首先“读懂”学生和教师,为其生命成长提供适切的服务。要“读懂”学生和教师,首先要转变的是教育的视角。我们常常以“成人立场”来从事教育,把一定的社会要求当作“模具”,把学生当作是抽象的材料去进行“加工”,企图打造成整齐划一的“产品”。教师常常从成人的角度出发,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用成人的思维思考孩子,想当然的要给孩子什么,希望孩子按照成人的意愿去做,孩子只是被动接受的“容器”。我们的教育应该确立“儿童立场”,视儿童为具有主动发展意识和能力的生命个体。我们要了解每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成长需求,了解每个儿童不同的个性和需求,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成长需求来确定教育目标,来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内容和形式。校园是孩子生活的场所,学校的设施设备就要有利于儿童的生活,让儿童尽情地活动,而不仅仅成为一种“摆设”;学校开展的各种学生活动应有利于儿童的成长,让丰富多彩的活动成为儿童的一种生命经历,而不仅仅是为了“取悦”成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是学校的主体,叶澜老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研究”明确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
第二是价值关怀。由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的满足,进而走向教育生活、价值生活的实现,是学校管理的根本任务;教育激励、促进发展,是学校管理的基本策略。要关注师生的个性化的需求、兴趣、意愿,加以引导使其价值取向趋于健康、正确和高品位;要关注教师的教育态度和理想,使教育价值成为师生整个人生的最重要的支柱;要关注个人价值与学校核心价值的一致,强调师生的文化认同感,使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学生的全面与个性化发展,有共同的坚实基础。
三、“以德为先”,管理的道德基础
所谓“德”,在现代看来,就是依靠社会舆论、文化传统、教育和个人的信念去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第一是德,即品德,这是“小德”,“德者,得身也”,强调的是个人的内在修养操行、美德品质;第二是道德,这是“大德”, 是作为“道”的外在具体显现,“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德者道之舍也”,说的是“大德”。可见,“德”对于个人的修为而言,就是“品德”,如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于社会而言,就是“道德”,如舍生取义、奉献牺牲等。
由此而论,学校教育工作中应该具备的品德,就是教育道德,包括师德和学生思想品德。师德是教育工作者所具备的精神道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学生思想品德是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逐渐树立的精神道德、社会公德,逐渐养成的良好的行为规范。可见,学校德育的核心就是“以师德,育生德”。“以德为先”的管理思想,应该成为现代学校人本管理体系的核心理念。
首先,从管理的对象来说,人本管理不是管理财物、档案,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进一步讲,不是“管理”他们的日常事务,而是他们的核心价值取向,即精神道德本身。“君子进德修业”,“德”为君子内在的修身之本。孔子以“仁”为核心,以“礼”为道德行为规范,提出了“成人”的完美人格,这或许可以作为今天“育人先育德”的来源之一。所以,学校管理,也当“以德为先”。
其次,从管理的方式来说,所谓管理,不是“以权管人”、“以利管人”,更不是“以物管人”,而是通过道德的途径,激发主体的自觉,最终实现自主德育。再次,从管理的目的来说,人本管理要达到的最终要求,还是人的全面发展;其中,人的道德品质的发展是关键。“立德、立功、立言”的君子“三不朽”境界,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士大夫理想,都说明无论儒道释墨,传统价值取向总是把个人道德的自我完满,作为人生追求的起点乃至全部!直到今天,要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志向,仍然也必须以个人的道德修养为前提。
素质教育下的学校管理,以人的管理为表现,以德的管理为内涵,因此,我们只有“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来管理我们的学校,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为素质教育的扎实推进提供管理保障。
一、以人为本,是管理上的“人本”中心。
首先,管理必须以人之“本”为本。人是自然人、社会人和精神人的结合体,人具有从生理、安全归属到价值实现的不同层次的需求。人又是独立的人,发展的人。人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变化着的、具有潜能性和可塑性的。荀子认为,人性“本始材朴”,“可事可学”,这就需要我们顺其自然,因“人”利导,从而达到有效管理。
其次,管理必须以人为目的、对象和主体。人是目的,即教育管理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就是人的本质完整地获得与展现,而不是把人当作生产工具或生产要素;人是对象,即管理不是人围绕物而运转,而是关注人、基于人、研究人,把人的发展作为管理的核心内容;人是主体,即人就是管理者,人有充分的自主自觉的能动性,管理的最高层次是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价值实现,而不是以物驭人、人被物化。
二、以人为本,是管理上的人文情怀
第一是生命关怀。人的生命的存在,是一切教育和管理的前提和内容,只有诉诸生命的教育管理,才是成功的人性的管理。学校管理应该关注师生的生存状态、情意状态。长期以来存在的学生被当作容器、教师被当作机器的现象必须彻底改变,要把关心爱护、尊重信任作为管理的前提,把师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作为评价管理效能的重要指标,从而实现人本管理。
把教育看作是一种生命关怀,就应该首先“读懂”学生和教师,为其生命成长提供适切的服务。要“读懂”学生和教师,首先要转变的是教育的视角。我们常常以“成人立场”来从事教育,把一定的社会要求当作“模具”,把学生当作是抽象的材料去进行“加工”,企图打造成整齐划一的“产品”。教师常常从成人的角度出发,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用成人的思维思考孩子,想当然的要给孩子什么,希望孩子按照成人的意愿去做,孩子只是被动接受的“容器”。我们的教育应该确立“儿童立场”,视儿童为具有主动发展意识和能力的生命个体。我们要了解每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成长需求,了解每个儿童不同的个性和需求,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成长需求来确定教育目标,来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内容和形式。校园是孩子生活的场所,学校的设施设备就要有利于儿童的生活,让儿童尽情地活动,而不仅仅成为一种“摆设”;学校开展的各种学生活动应有利于儿童的成长,让丰富多彩的活动成为儿童的一种生命经历,而不仅仅是为了“取悦”成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是学校的主体,叶澜老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研究”明确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
第二是价值关怀。由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的满足,进而走向教育生活、价值生活的实现,是学校管理的根本任务;教育激励、促进发展,是学校管理的基本策略。要关注师生的个性化的需求、兴趣、意愿,加以引导使其价值取向趋于健康、正确和高品位;要关注教师的教育态度和理想,使教育价值成为师生整个人生的最重要的支柱;要关注个人价值与学校核心价值的一致,强调师生的文化认同感,使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学生的全面与个性化发展,有共同的坚实基础。
三、“以德为先”,管理的道德基础
所谓“德”,在现代看来,就是依靠社会舆论、文化传统、教育和个人的信念去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第一是德,即品德,这是“小德”,“德者,得身也”,强调的是个人的内在修养操行、美德品质;第二是道德,这是“大德”, 是作为“道”的外在具体显现,“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德者道之舍也”,说的是“大德”。可见,“德”对于个人的修为而言,就是“品德”,如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于社会而言,就是“道德”,如舍生取义、奉献牺牲等。
由此而论,学校教育工作中应该具备的品德,就是教育道德,包括师德和学生思想品德。师德是教育工作者所具备的精神道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学生思想品德是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逐渐树立的精神道德、社会公德,逐渐养成的良好的行为规范。可见,学校德育的核心就是“以师德,育生德”。“以德为先”的管理思想,应该成为现代学校人本管理体系的核心理念。
首先,从管理的对象来说,人本管理不是管理财物、档案,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进一步讲,不是“管理”他们的日常事务,而是他们的核心价值取向,即精神道德本身。“君子进德修业”,“德”为君子内在的修身之本。孔子以“仁”为核心,以“礼”为道德行为规范,提出了“成人”的完美人格,这或许可以作为今天“育人先育德”的来源之一。所以,学校管理,也当“以德为先”。
其次,从管理的方式来说,所谓管理,不是“以权管人”、“以利管人”,更不是“以物管人”,而是通过道德的途径,激发主体的自觉,最终实现自主德育。再次,从管理的目的来说,人本管理要达到的最终要求,还是人的全面发展;其中,人的道德品质的发展是关键。“立德、立功、立言”的君子“三不朽”境界,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士大夫理想,都说明无论儒道释墨,传统价值取向总是把个人道德的自我完满,作为人生追求的起点乃至全部!直到今天,要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志向,仍然也必须以个人的道德修养为前提。
素质教育下的学校管理,以人的管理为表现,以德的管理为内涵,因此,我们只有“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来管理我们的学校,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为素质教育的扎实推进提供管理保障。
- 【发布时间】2016/5/4 15:23:00
- 【点击频次】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