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尝试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增加师生、生生之间交往、互动机会,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促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有序合作;小组学习;评价奖励;学习力量
在实践中,有些教师由于缺乏对小组学习实质的正确把握和冷静、理智思考,片面化、形式化地理解其意义,出现“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现象,使其成为一种“摆设”,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难以发挥其重要作用。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呢?
一、建立有序合作常规是有效开展小组学习的重要保障
小组学习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难度,易使课堂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
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在小组中,人人都是学习主体,每个阶段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合作角色。根据不同活动需要设立不同角色,教师还要根据学习内容不同、学生特长、个性差异等进行合理分工,向学生提出活动要求,让他们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做,明确各自责任,要求成员既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保证活动顺利实施。每个小组应设立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及其他成员等。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其主要职责是对组员分工,组织人员有序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组长人选不要固定,要引进竞争机制,使不同层面的学生得到锻炼。记录员职责是将本组经讨论达到共识的内容和组员发言要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讨论的情况归纳总结后在全班交流汇报。每人担任不同角色,一定时间后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角色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增进互动的有效性。
2、培养良好讨论习惯。
学会合作是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课堂上小组学习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自我和欣赏他人机会,有利于学会人际交往,促使个体社会化。但如果没有良好的讨论习惯,则合作只是空谈。因此,教师应利用小组人数少的优势,切实做好学生良好讨论习惯的培养。
(1)独立思考习惯。
小组学习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没有经个体精思而匆忙展开的讨论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表达的见解既不成熟,也不具备深度,更谈不上个性和创见。只有在学生思考到一定程度时开展小组学习,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或观点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才能找到最佳答案。因此,在讨论前一定要给予充分的独立思考机会,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否则易出现“搭便车”的情况。应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先行预习,有了初步想法后再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2)认真倾听和文明发言习惯。
在小组内交流时,要多采用轮流发言式,应在“主持人”的协调下,每位学生依次发表意见(可让后进生先发言),使每个成员不得不参与思考、讨论,提高弱势群体主动参与意识,变被动为主动,在合作交流中有所收获和提高。若经争论后意见仍不统一,则由记录员记录下来,待小组汇报时提交全班讨论。在交流中应认真倾听,注意力集中,学会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他人发言。不仅要肯听,更要会听,能听懂别人说的重难点及解题方法与思路。不要因觉得乏味等原因就放弃或匆忙下结论,要带着问题倾听,在倾听别人意见的基础上反思自己观点,并学会吸收和分享别人的思维方法与学习成果。
二、适当评价和奖励是支撑有效小组学习的重要力量
每次小组活动后都要及时总结评价。一方面是对小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让学生汇报小组学习结果,观点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小组的,把小组学习拓展为全班交流,巩固和扩大讨论成果。允许互相质疑,让学生在思考和探讨中,使思维充分发展。另一方面,对小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分阶段在组内对每个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主要从参与是否积极、合作是否友好、工作是否认真负责等方面进行(尤其要关注学困生)。同时在组间评比,看一看哪组活动开展得最好,哪组同学最积极主动、团结友好。教师要充分利用小组学生少的优势,采用灵活多样、科学合理的评价手段和方法,要把教师评定与学生互评、小组互评相结合,让评价成为教学质量的反馈,教学调控的依据,充分发挥其激励和导向功能,促进学生提高和发展。
1、实时激励评价。
实时激励评价有利于增强小组凝聚力,提高讨论效果。采取单课评比与积分相结合的竞争方法,基础好的学生就会感到仅仅提交自己的成绩是不够的,还必须尽力帮助组内其他成员,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认识到自己对于小组所承担的责任,压力能变成动力,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有利于强化合作意识,全面提升学生整体素质。
2、实行多维、立体评价。
(1)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过程评价。每次,教师都要以充满期待的心理来评价学生,根据好、中、困三种学生的发展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对达标者同样给予优良评价,同时引导学生与自己比较,看到个人进步,增强学好语文的信心。
(2)集体评价与成员个人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小组集体评价。使学生形成“组荣我荣,组耻我羞”的观念,提高小组凝聚力,强化组员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共同进步。教师在要求小组汇报时,应将“哪个同学愿意来说一说”改为“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对学生鼓励也应由“这个同学说得真好”变为“这个小组的意见真好”,“这个小组表现非常出色”等等。为保护学困生积极性,还可根据其进步情况给全组加分,这样有利于培养团体对个人以及个人对团体的责任感。
关键词:有序合作;小组学习;评价奖励;学习力量
在实践中,有些教师由于缺乏对小组学习实质的正确把握和冷静、理智思考,片面化、形式化地理解其意义,出现“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现象,使其成为一种“摆设”,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难以发挥其重要作用。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呢?
一、建立有序合作常规是有效开展小组学习的重要保障
小组学习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难度,易使课堂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
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在小组中,人人都是学习主体,每个阶段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合作角色。根据不同活动需要设立不同角色,教师还要根据学习内容不同、学生特长、个性差异等进行合理分工,向学生提出活动要求,让他们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做,明确各自责任,要求成员既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保证活动顺利实施。每个小组应设立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及其他成员等。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其主要职责是对组员分工,组织人员有序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组长人选不要固定,要引进竞争机制,使不同层面的学生得到锻炼。记录员职责是将本组经讨论达到共识的内容和组员发言要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讨论的情况归纳总结后在全班交流汇报。每人担任不同角色,一定时间后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角色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增进互动的有效性。
2、培养良好讨论习惯。
学会合作是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课堂上小组学习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自我和欣赏他人机会,有利于学会人际交往,促使个体社会化。但如果没有良好的讨论习惯,则合作只是空谈。因此,教师应利用小组人数少的优势,切实做好学生良好讨论习惯的培养。
(1)独立思考习惯。
小组学习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没有经个体精思而匆忙展开的讨论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表达的见解既不成熟,也不具备深度,更谈不上个性和创见。只有在学生思考到一定程度时开展小组学习,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或观点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才能找到最佳答案。因此,在讨论前一定要给予充分的独立思考机会,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否则易出现“搭便车”的情况。应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先行预习,有了初步想法后再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2)认真倾听和文明发言习惯。
在小组内交流时,要多采用轮流发言式,应在“主持人”的协调下,每位学生依次发表意见(可让后进生先发言),使每个成员不得不参与思考、讨论,提高弱势群体主动参与意识,变被动为主动,在合作交流中有所收获和提高。若经争论后意见仍不统一,则由记录员记录下来,待小组汇报时提交全班讨论。在交流中应认真倾听,注意力集中,学会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他人发言。不仅要肯听,更要会听,能听懂别人说的重难点及解题方法与思路。不要因觉得乏味等原因就放弃或匆忙下结论,要带着问题倾听,在倾听别人意见的基础上反思自己观点,并学会吸收和分享别人的思维方法与学习成果。
二、适当评价和奖励是支撑有效小组学习的重要力量
每次小组活动后都要及时总结评价。一方面是对小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让学生汇报小组学习结果,观点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小组的,把小组学习拓展为全班交流,巩固和扩大讨论成果。允许互相质疑,让学生在思考和探讨中,使思维充分发展。另一方面,对小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分阶段在组内对每个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主要从参与是否积极、合作是否友好、工作是否认真负责等方面进行(尤其要关注学困生)。同时在组间评比,看一看哪组活动开展得最好,哪组同学最积极主动、团结友好。教师要充分利用小组学生少的优势,采用灵活多样、科学合理的评价手段和方法,要把教师评定与学生互评、小组互评相结合,让评价成为教学质量的反馈,教学调控的依据,充分发挥其激励和导向功能,促进学生提高和发展。
1、实时激励评价。
实时激励评价有利于增强小组凝聚力,提高讨论效果。采取单课评比与积分相结合的竞争方法,基础好的学生就会感到仅仅提交自己的成绩是不够的,还必须尽力帮助组内其他成员,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认识到自己对于小组所承担的责任,压力能变成动力,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有利于强化合作意识,全面提升学生整体素质。
2、实行多维、立体评价。
(1)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过程评价。每次,教师都要以充满期待的心理来评价学生,根据好、中、困三种学生的发展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对达标者同样给予优良评价,同时引导学生与自己比较,看到个人进步,增强学好语文的信心。
(2)集体评价与成员个人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小组集体评价。使学生形成“组荣我荣,组耻我羞”的观念,提高小组凝聚力,强化组员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共同进步。教师在要求小组汇报时,应将“哪个同学愿意来说一说”改为“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对学生鼓励也应由“这个同学说得真好”变为“这个小组的意见真好”,“这个小组表现非常出色”等等。为保护学困生积极性,还可根据其进步情况给全组加分,这样有利于培养团体对个人以及个人对团体的责任感。
- 【发布时间】2016/4/2 13:33:43
- 【点击频次】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