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初探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内涵包括交往性、互动性,在实践中应处理好合作与学习、竞争、独立的关系,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探究学习的内涵包括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在实践中应处理好“形”和“神”的关系。不能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形式化、绝对化,要学会全面辩证地看待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关键词:合作探究 模式 创新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次学习方式的变革。《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的重点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使他们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些要求呼唤着转变全体学生的学习方式,呼唤着在教育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与学习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怎样实现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与创新的过程,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发展呢?下面结合本人在数学教学中的探索,谈谈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一、合作学习——激励学生共同提高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在学生学习的探索过程中,通过交流、合作学习等方式,适时有效地给予引导和帮助。”小组讨论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索以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策略。能使学生为解决某一问题而去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主动、更积极地投入学习;它能为学生提供群体思考的机会,在群体思考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它能使全体学生都参与活动,促使学生间的交往,促使学生参与倾听、表达、协作、竞争;更还能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知识,特别有利于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把握。
环视身边的教学,“小组合作练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已经开始被重视,并广泛应用了。但是由于对课题本身的含义不尽明了,或者没有作深刻的探讨,常常还在一种比较浅的层面上展开,因而在尝试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1、有些教师处理教材时,往往在提出一些问题后,就急于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练习,忽视了在合作学习中的主导作用。
2、“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没有抓住对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培养,使合作仅仅是流于形式。
3、学生没有充足的思维时间,使合作学习“假”与“浮”。
因而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克服小组合作学习中流于形式或作用不大等弊端,使小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1、合理分组
合作学习小组是学习的生力军,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应先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家庭情况、性别等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小组通常4至6人一组为妥,由1人任小组组长,小组长一般由学习成绩较好、乐于助人,具有一定的合作意识,口头表达、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在一个阶段里每人都应承担一项相对侧重的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人、记录员、资料员、首席发言人、第二发言人、甚至是专提反对意见的“反对人”等。一段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角色中体验、锻炼和提高,要求小组成员团结友爱、民主平等,创造机会,引导学生在不断的小组合作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团结协作的力量,让每一个学生既学会合作又增强了自信心,为了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经常评比最佳小组,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为成功进行合作学习作好充分准备。
2、抓住合作学习的契机,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
(1)在新知探索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
在探索新知过程中,运用小组合作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口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充分体现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
例如:教学“减法的运算性质”时,教师先将学生合理地分为甲乙两个合作小组,分别给予以下题目“甲组:257-240-60、462-87-113、623-256-244;乙组:257-(240+60)、623-(256+244),然后进行小组间的运算速度比赛,比赛的结果一定是乙组快于甲组,于是教师因势利导地组织各小组讨论;“比较这两组题目,相互间有什么联系?”在这一讨论中,教师活跃地参与到各小组的讨论中去,适时地给予必要的指导,然后组织全班交流,在学生发言时,教师适时将问题引向深化,得出:“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那两个数的和。”
(2)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时,小组合作学习。
如:在教学“分类”时,一位教师为每位学生准备了一套学具,教学时先让学生自己试分铅笔。在每个学生初具简单分法后,再进行合作交流,想怎样分就怎样分,比一比哪一组分法最多。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经过一场激烈的讨论,汇报中出现了10余种不同的分法,除了教材中的四种(按颜色、图案、是否使用过、是否有橡皮头)外,学生的分法更为细致,还出现了二次分类,如先按颜色分三组,在同种颜色中又按图案或是否使用过,是否有橡皮头再分类。由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或者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在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方法上也可能会有所不同。如果我们组织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进行合作学习,他们就能在合作讨论中相互之间得到启发,就能比较顺利地寻找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1、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学贵有疑,实施素质教育要重视培养质疑问难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质疑问难,通过质疑问难把学生带到某种特定的情境中,由此启发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诱发其创造性思维。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我出示了三组三角形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第一组三角形等底不等高、第二组三角形等高不等底,学生运用重叠法马上就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但学生对于比较第三组的两个既不等高又不等底的三角形时陷入了困境。一学生提出:“如果能知道它们的面积如何计算就好了!”学生们七嘴八舌议论起来,教师抓住契机,激发他们的求知、探索的欲望。“你能有办法知道它们的面积吗?能大胆地试一试吗?”学生在教师地鼓励下,分组研究,共同探究出画方格比较面积的方法,并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通过层层质疑,步步解疑,自主探索,培养和发展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思考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数学课本中大量存在着能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素材,应该把他们挖掘出来,不失时机的训练创新思维。
(1)、利用一题多解,训练发散思维。教学中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妙法顿生,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勇于探索新方法、新理论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题多解是训练发散思维的好素材,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就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观点分析思考同一问题,从而扩充思维的机遇,使学生不满足固有的方法,而求新法。
如:甲乙两列火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7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9千米。甲车开出一小时后,乙车才开出。再过2小时两车相遇,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解法一:75×2+69×2+75
解法二:(75+69)×2+75
解法三:75×(1+2)+69×2
(2)、一题多问,培养发散思维
如:北京到沈阳的铁路长738千米,上午7时,甲、乙两列火车分别从北京、沈阳两地同时相对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59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4千米。(提出不同的问题后,再列式解答)。
几小时后两车相遇?
①两车相遇时是什么时间?
②两车相遇时各行了多少千米?
③两车相遇时距离北京多远?
④两车相遇时距离沈阳多远?
⑤两车相遇后,甲车再行多少千米到达沈阳?
⑥两车相遇后,乙车再行多少千米到达北京?
通过这一连串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的思维环环相扣,学习步步深入,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些学习方式的共同点是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但在新课程实践中,我们也不能把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仅仅理解为自主、合作、探究,认为没有它们的课堂就不是新课程的课堂。我觉得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方式既要创新,也要继承传统学习方式中的精髓,不能一味摈弃,我们应积极寻求学习方式的整合,使知识和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目标在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中,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
关键词:合作探究 模式 创新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次学习方式的变革。《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的重点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使他们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些要求呼唤着转变全体学生的学习方式,呼唤着在教育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与学习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怎样实现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与创新的过程,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发展呢?下面结合本人在数学教学中的探索,谈谈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一、合作学习——激励学生共同提高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在学生学习的探索过程中,通过交流、合作学习等方式,适时有效地给予引导和帮助。”小组讨论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索以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策略。能使学生为解决某一问题而去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主动、更积极地投入学习;它能为学生提供群体思考的机会,在群体思考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它能使全体学生都参与活动,促使学生间的交往,促使学生参与倾听、表达、协作、竞争;更还能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知识,特别有利于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把握。
环视身边的教学,“小组合作练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已经开始被重视,并广泛应用了。但是由于对课题本身的含义不尽明了,或者没有作深刻的探讨,常常还在一种比较浅的层面上展开,因而在尝试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1、有些教师处理教材时,往往在提出一些问题后,就急于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练习,忽视了在合作学习中的主导作用。
2、“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没有抓住对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培养,使合作仅仅是流于形式。
3、学生没有充足的思维时间,使合作学习“假”与“浮”。
因而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克服小组合作学习中流于形式或作用不大等弊端,使小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1、合理分组
合作学习小组是学习的生力军,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应先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家庭情况、性别等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小组通常4至6人一组为妥,由1人任小组组长,小组长一般由学习成绩较好、乐于助人,具有一定的合作意识,口头表达、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在一个阶段里每人都应承担一项相对侧重的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人、记录员、资料员、首席发言人、第二发言人、甚至是专提反对意见的“反对人”等。一段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角色中体验、锻炼和提高,要求小组成员团结友爱、民主平等,创造机会,引导学生在不断的小组合作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团结协作的力量,让每一个学生既学会合作又增强了自信心,为了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经常评比最佳小组,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为成功进行合作学习作好充分准备。
2、抓住合作学习的契机,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
(1)在新知探索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
在探索新知过程中,运用小组合作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口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充分体现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
例如:教学“减法的运算性质”时,教师先将学生合理地分为甲乙两个合作小组,分别给予以下题目“甲组:257-240-60、462-87-113、623-256-244;乙组:257-(240+60)、623-(256+244),然后进行小组间的运算速度比赛,比赛的结果一定是乙组快于甲组,于是教师因势利导地组织各小组讨论;“比较这两组题目,相互间有什么联系?”在这一讨论中,教师活跃地参与到各小组的讨论中去,适时地给予必要的指导,然后组织全班交流,在学生发言时,教师适时将问题引向深化,得出:“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那两个数的和。”
(2)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时,小组合作学习。
如:在教学“分类”时,一位教师为每位学生准备了一套学具,教学时先让学生自己试分铅笔。在每个学生初具简单分法后,再进行合作交流,想怎样分就怎样分,比一比哪一组分法最多。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经过一场激烈的讨论,汇报中出现了10余种不同的分法,除了教材中的四种(按颜色、图案、是否使用过、是否有橡皮头)外,学生的分法更为细致,还出现了二次分类,如先按颜色分三组,在同种颜色中又按图案或是否使用过,是否有橡皮头再分类。由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或者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在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方法上也可能会有所不同。如果我们组织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进行合作学习,他们就能在合作讨论中相互之间得到启发,就能比较顺利地寻找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1、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学贵有疑,实施素质教育要重视培养质疑问难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质疑问难,通过质疑问难把学生带到某种特定的情境中,由此启发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诱发其创造性思维。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我出示了三组三角形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第一组三角形等底不等高、第二组三角形等高不等底,学生运用重叠法马上就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但学生对于比较第三组的两个既不等高又不等底的三角形时陷入了困境。一学生提出:“如果能知道它们的面积如何计算就好了!”学生们七嘴八舌议论起来,教师抓住契机,激发他们的求知、探索的欲望。“你能有办法知道它们的面积吗?能大胆地试一试吗?”学生在教师地鼓励下,分组研究,共同探究出画方格比较面积的方法,并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通过层层质疑,步步解疑,自主探索,培养和发展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思考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数学课本中大量存在着能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素材,应该把他们挖掘出来,不失时机的训练创新思维。
(1)、利用一题多解,训练发散思维。教学中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妙法顿生,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勇于探索新方法、新理论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题多解是训练发散思维的好素材,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就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观点分析思考同一问题,从而扩充思维的机遇,使学生不满足固有的方法,而求新法。
如:甲乙两列火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7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9千米。甲车开出一小时后,乙车才开出。再过2小时两车相遇,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解法一:75×2+69×2+75
解法二:(75+69)×2+75
解法三:75×(1+2)+69×2
(2)、一题多问,培养发散思维
如:北京到沈阳的铁路长738千米,上午7时,甲、乙两列火车分别从北京、沈阳两地同时相对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59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4千米。(提出不同的问题后,再列式解答)。
几小时后两车相遇?
①两车相遇时是什么时间?
②两车相遇时各行了多少千米?
③两车相遇时距离北京多远?
④两车相遇时距离沈阳多远?
⑤两车相遇后,甲车再行多少千米到达沈阳?
⑥两车相遇后,乙车再行多少千米到达北京?
通过这一连串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的思维环环相扣,学习步步深入,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些学习方式的共同点是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但在新课程实践中,我们也不能把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仅仅理解为自主、合作、探究,认为没有它们的课堂就不是新课程的课堂。我觉得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方式既要创新,也要继承传统学习方式中的精髓,不能一味摈弃,我们应积极寻求学习方式的整合,使知识和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目标在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中,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
- 【发布时间】2014/8/30 14:00:53
- 【点击频次】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