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让学生拥有一对金耳朵——培养小学生倾听能力的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倾听能力是学生发展中的一项重要能力,我们必须在实践中加以有效培养。
关键词:倾听能力 培养 金耳朵 拥有
听说读写是语文最主要的四种实践方式,是人发展必不可少的行为能力。其中任何一项能力的不足或缺失将对学生一生产生严重影响,甚至阻碍其发展前途。但由于“应试”教育体制问题,人们对读、说、写的训练非常重视,而忽视了不方便检测的“听”的培养。倒相反,很多教师认为谁都会“听话”,我们培养孩子的要求就是教育他们从小都“听话”。显然,这是对“听”的误解,这儿的“听话”是“顺从”的意思,是让孩子顺着自己或他人意思去从事,而不是以“听”为渠道,理解他人语言、并执行其相关要求之意。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听”,增强其重要性认识,想方设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倾听能力,让他们拥有一对金耳朵。
进入深水区的“课改再启航”工程,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不再是传统师道尊严的紧张课堂,而是轻松愉悦的民主环境。君可见,教师教学观念变了,教学手段信息化了,学生学习方式也由接受变为自主、合作或探究了。新变化给课堂带来新动感,活跃了,学生动起来了,成为知识学习的主力军。然而,学生的“动”并未完全是为了学习,而很多时候是受自身年龄特征“好动”驱使,表现出“乱动”。课堂上,我们常可看见这样的镜头,小学低段更为常见。当一个学生的发言还没完,其他有些学生却把手举得高高的,大声喊着“老师,我来,我来。”而在教师指定一名学生作答时,其余举手的同学都异口同声地叹起气来,“哎”,然后像被霜打过的茄子似的,垂头丧气的,根本就顾不上听讲;不管你发言人讲得如何绘声绘色,他们都觉得“事不关已”而自行其事,或东张西望或互相打闹或做小动作。这是没有倾听习惯所致。还有“听半截话”现象,不能全面、正确、完整地理解语言意思就开始“断章取意”去执行,如老师说:“请大家自学这些生字,读准它的音,并与同桌讨论有什么办法记住它们?”未等老师说完,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展开了讨论,老师的后半句话早已淹没在孩子们的声浪中。这些不良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培养孩子倾听能力的紧迫性促使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听”的训练,培养学生倾听能力和倾听习惯。
一、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听”,明确倾听意义
自说自话、好动、表现欲强是小学生的共同特征。大部分学生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没有耐心去听别人说,甚至还会认为别人说的都不对,只有自己说的才叫好。别人在说时,他不关注别人说什么,怎么说,只关注自己有没有机会发言。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生活实际或名人故事来引导,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听”,明确倾听意义,认识到倾听在学习、生活和交往中的重要性,提高倾听自觉性。
(一)倾听是获取信息、习得知识的有效途径。倾听是信息输入渠道,与“读”一样,都是获取信息的有效方式。
(二)倾听是理解对话、交流讨论的重要前提。
(三)倾听是尊重他人、营造话境的良好行为。
二、教师以身作则,树立专心听讲的榜样
身正为范,行为师表,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出孩子带来深远的影响。我们知道,小学生模仿性强,教师是否能做听话使者,学生也就会受到潜移默化影响而渐行专心听讲之事。因此要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我们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做一个耐心专心的听众。用教师自己的行动示范带头,为学生树立楷模,特别是在课堂上,学生发言的时候我们要带头专心听,无论学生发言的质量如何,都要目光注视着发言的学生耐心地倾听。尤其是不能在学生发言的时候做其他的事。或者轻易打断学生发言,而是要认真听完后再进行适当的引导或评价。只有这样,在学生眼里,我们才可能成为他们的榜样,同时也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倾听模仿氛围,让学生学有榜样,做有标杆。
三、教给“听”的方法,提高学生倾听能力
“听”作为一种能力,不仅需要方法支撑,还需要教师有效地、长期的培养。教学中,我们要授予学生“听”的方法,让其在大量实践中提高倾听能力。
(一)培养倾听姿势。
(二)教育学生“三心”倾听。教育学生倾听时要做到“三心”:①要用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时,都要听清楚别人说的每句话,脑子里还要判断发言人意思正确与否?是不是跟自己的想的差不多?同时还要对这些发言内容做出归纳理解其说辞的内容;②有耐心。发言人没有说完时,不要随便插嘴打断别人的话题,要听完别人的话后才发表意见,特别是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或与自己想法相悖时,一定要耐心听,等他把话说完了再用适当方式补充;③要虚心。当听到别人提出的观点与自己不同时,要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观点。
三、开展倾听比赛,激励评价促成习惯
倾听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教师创设实践方式和平台,让学生反复进行倾听练习,才能实现“金耳朵”目标。一是开展倾听比赛。课堂上我们可以用“比一比,谁的耳朵最灵?”从而让学生注意听,还可以让学生当“小评委”,如“刚才那位同学说的你们听清楚了吗?”“你觉得他说得怎么样”让听者对发言人进行点评,同时注意表扬会听、会评的同学,让学生体味到学会倾听的喜悦,从而就会更加注意倾听。二是运用激励评价。针对小学生喜好表扬的特点,我们在实践中要多用学生闪光点进行表扬激励。常言道,赏识出人才,激励出动力。教师经常对学生倾听行为进行激励评价,就能使之形成良好倾听习惯。
参考文献:
【1】熊素华,学生倾听能力培养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8。
【2】周爱玲,谈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J].新语文学习(小学教师版),2007.2。
关键词:倾听能力 培养 金耳朵 拥有
听说读写是语文最主要的四种实践方式,是人发展必不可少的行为能力。其中任何一项能力的不足或缺失将对学生一生产生严重影响,甚至阻碍其发展前途。但由于“应试”教育体制问题,人们对读、说、写的训练非常重视,而忽视了不方便检测的“听”的培养。倒相反,很多教师认为谁都会“听话”,我们培养孩子的要求就是教育他们从小都“听话”。显然,这是对“听”的误解,这儿的“听话”是“顺从”的意思,是让孩子顺着自己或他人意思去从事,而不是以“听”为渠道,理解他人语言、并执行其相关要求之意。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听”,增强其重要性认识,想方设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倾听能力,让他们拥有一对金耳朵。
进入深水区的“课改再启航”工程,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不再是传统师道尊严的紧张课堂,而是轻松愉悦的民主环境。君可见,教师教学观念变了,教学手段信息化了,学生学习方式也由接受变为自主、合作或探究了。新变化给课堂带来新动感,活跃了,学生动起来了,成为知识学习的主力军。然而,学生的“动”并未完全是为了学习,而很多时候是受自身年龄特征“好动”驱使,表现出“乱动”。课堂上,我们常可看见这样的镜头,小学低段更为常见。当一个学生的发言还没完,其他有些学生却把手举得高高的,大声喊着“老师,我来,我来。”而在教师指定一名学生作答时,其余举手的同学都异口同声地叹起气来,“哎”,然后像被霜打过的茄子似的,垂头丧气的,根本就顾不上听讲;不管你发言人讲得如何绘声绘色,他们都觉得“事不关已”而自行其事,或东张西望或互相打闹或做小动作。这是没有倾听习惯所致。还有“听半截话”现象,不能全面、正确、完整地理解语言意思就开始“断章取意”去执行,如老师说:“请大家自学这些生字,读准它的音,并与同桌讨论有什么办法记住它们?”未等老师说完,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展开了讨论,老师的后半句话早已淹没在孩子们的声浪中。这些不良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培养孩子倾听能力的紧迫性促使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听”的训练,培养学生倾听能力和倾听习惯。
一、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听”,明确倾听意义
自说自话、好动、表现欲强是小学生的共同特征。大部分学生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没有耐心去听别人说,甚至还会认为别人说的都不对,只有自己说的才叫好。别人在说时,他不关注别人说什么,怎么说,只关注自己有没有机会发言。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生活实际或名人故事来引导,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听”,明确倾听意义,认识到倾听在学习、生活和交往中的重要性,提高倾听自觉性。
(一)倾听是获取信息、习得知识的有效途径。倾听是信息输入渠道,与“读”一样,都是获取信息的有效方式。
(二)倾听是理解对话、交流讨论的重要前提。
(三)倾听是尊重他人、营造话境的良好行为。
二、教师以身作则,树立专心听讲的榜样
身正为范,行为师表,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出孩子带来深远的影响。我们知道,小学生模仿性强,教师是否能做听话使者,学生也就会受到潜移默化影响而渐行专心听讲之事。因此要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我们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做一个耐心专心的听众。用教师自己的行动示范带头,为学生树立楷模,特别是在课堂上,学生发言的时候我们要带头专心听,无论学生发言的质量如何,都要目光注视着发言的学生耐心地倾听。尤其是不能在学生发言的时候做其他的事。或者轻易打断学生发言,而是要认真听完后再进行适当的引导或评价。只有这样,在学生眼里,我们才可能成为他们的榜样,同时也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倾听模仿氛围,让学生学有榜样,做有标杆。
三、教给“听”的方法,提高学生倾听能力
“听”作为一种能力,不仅需要方法支撑,还需要教师有效地、长期的培养。教学中,我们要授予学生“听”的方法,让其在大量实践中提高倾听能力。
(一)培养倾听姿势。
(二)教育学生“三心”倾听。教育学生倾听时要做到“三心”:①要用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时,都要听清楚别人说的每句话,脑子里还要判断发言人意思正确与否?是不是跟自己的想的差不多?同时还要对这些发言内容做出归纳理解其说辞的内容;②有耐心。发言人没有说完时,不要随便插嘴打断别人的话题,要听完别人的话后才发表意见,特别是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或与自己想法相悖时,一定要耐心听,等他把话说完了再用适当方式补充;③要虚心。当听到别人提出的观点与自己不同时,要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观点。
三、开展倾听比赛,激励评价促成习惯
倾听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教师创设实践方式和平台,让学生反复进行倾听练习,才能实现“金耳朵”目标。一是开展倾听比赛。课堂上我们可以用“比一比,谁的耳朵最灵?”从而让学生注意听,还可以让学生当“小评委”,如“刚才那位同学说的你们听清楚了吗?”“你觉得他说得怎么样”让听者对发言人进行点评,同时注意表扬会听、会评的同学,让学生体味到学会倾听的喜悦,从而就会更加注意倾听。二是运用激励评价。针对小学生喜好表扬的特点,我们在实践中要多用学生闪光点进行表扬激励。常言道,赏识出人才,激励出动力。教师经常对学生倾听行为进行激励评价,就能使之形成良好倾听习惯。
参考文献:
【1】熊素华,学生倾听能力培养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8。
【2】周爱玲,谈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J].新语文学习(小学教师版),2007.2。
- 【发布时间】2014/8/30 13:48:20
- 【点击频次】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