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历史教学中的多媒体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本文从好处、方法和注意事项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多媒体对历史教学的利弊。多媒体丰富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思维和提高课堂效率。用音乐、历史图片、视频等方式来学好历史。多媒体的使用把握好适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认识多媒体的利弊,扬长避短,更好地服务历史教学。
关键词:多媒体;历史教学;主体;教学效率;适度;利弊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可以将幻灯片、影像资料等溶于一体,通过计算机展示给学生。多媒体在历史课堂上教学的优势也日益突出,充分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不断地提高历史课的教学效果,其好处有几点:
一、丰富历史知识点,引导自学。
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引导学生自学,一般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历史知识结构和学习任务的不同,分别设置若干相关问题,投影到教室屏幕上。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协作为单位,以投影出来的问题为学习目标,阅读相关课本内容和多媒体提供的资料,从中由浅入深地思考和理解本课所要掌握的历史知识,进而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在完成历史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等学科任务的同时,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例如在《日本大举侵华和红军战略转移》一课题时,我采用了这种方式,设计了如下问题:1、日本为什么会发动“九.一八”事变,导致了什么结果和影响?“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外各种政治力量的态度如何?2、“一.二八”事变与“九.一八”事变有何异同?3、蒋介石面对日本大举侵华采取的政策是什么?为什么?这些政策有何影响?4、中央苏区红军第四次反围剿与第五次反围剿有何不同?其原因是什么?5、红军为什么要长征?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长征的胜利有何意义,从长征中你得到什么认识?6、遵义会议为什么说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文内容和课件资料库中的影视资料、图片资料、文史资料,围绕这些问题学习思考,寻求答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形式新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一张嘴、一支笔的教学模式已不能使当今的学生满足,通过多媒体的多样性、交互性及丰富的表现力,可以深深地吸引学生,并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大为提高。如在上《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课时,我就充分地利用了多媒体手段,播放红军翻越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的影像,并在地图上显示长征路线;在上《科学技术的成就》时,演示一些相应的图片:如笫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的图片;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研制成功的图片等。学生很快就会被这些真实的历史画面所吸引,上课时聚精会神,课堂气氛与教学效果极佳。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有的放矢,恰到好处地利用多媒体特有的感染力和形象性,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乐于学习的心理需求,进入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认识活动中去。
三、多媒体手段,启迪学生思维。
运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可以化难为易。由于教材内容和参考资料的分散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思维过于分散的现象,本人设计的多媒体课件中,通过流程图将整节课的知识点归结为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相持阶段——反攻阶段三个过程。一步步启发学生理出所有分散的知识点的线索,从而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突破了学生这一学习难点。运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可以点拨规律和方法。学生看问题往往带有片面性,喜欢就事论事,对于较复杂的历史现象的认识和分析浅表化,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对此,教师应借助多媒体课件(主要是利用幻灯片)提高他们这方面的能力,探寻规律、启迪思维。
四、多媒体提高历史课教学效率。
历史讲究“论从史出”,结论不是凭空或老师直截了当摆出,必须通过“文说历史”(材料)、“图说历史”,在大量真实、有效的史料、图片中去发现历史,得出结论。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来说,一只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这种讲授方式,穿插了启发互动教学。但与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相比较,传统教学方式,老师不可能上课写几大篇史料在黑板上分析,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多媒体教学则可以做到,每讲授一个历史事件都可以快捷地提供多个史料让学生阅读,分析和总结出结论。同样老师也不可能迅速画出形象生动、色彩丰富的图片,而多媒体只需轻松点击则可完成。此外还可以穿插适当的题型配合练习,这样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还有一个突出的优势,即它可以包含丰富的资料和信息。这样就可以有效地解决课时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中学历史课时少,但教学内容多,压缩教学内容不是根本的解决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才是当务之急。利用多媒体的大容量这一特点,将丰富的媒体资料,如文字、图形、声音、视频等集合在一起,并对这些资料和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巨大作用,也不能过分地依赖这种手段,而应该将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找到他们的最佳结合点,从而切实提高历史课教学效率。
使用多媒体的方法:
一、充分挖掘与教材内容有关的音乐,在一堂课的适当时候播放,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如教学《最可爱的人》一课时,播放《志愿军军歌》,学生了解到抗美援朝的目的和志愿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教学《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课时,在学生展示澳门被葡萄牙强占的过程后,教师播放《七子之歌 ·澳门》,引导学生了解七子是用拟人的手法把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和大连七处失地,比喻为母亲的七个孩子。通过听歌学生很容易体会领土被强占、骨肉难团圆的悲伤之情,会痛恨列强对祖国的侵略,渴望祖国早日统一。教《改革开放》一课,我在学完新课后,留五分钟让学生欣赏董文华演唱的《春天的故事》,他们一边赏歌一边温习本堂课内容,课结束时教师意味深长的提问:歌中的春天指的是什么?春天又有哪些新气象?可在歌中找,也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找。下节课把找到的答案告诉老师和同学们。这样做就是让学生从歌中学历史,从现实生活中了解历史,了解改革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的变化。虽然这么做耽误了一些时间,但同学们学得快乐,也深深喜欢上了音乐,我相信他们也一定会为中华民族的团结而努力的。这样的耽误我觉得值。我经常这样做,历史课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二、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图片及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表格等资料,制成课件,吸引学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如教学《土地改革》一课时,教师把教材引言中的历史照片——农民拔除地主立的界碑从网上找到,复制到课件中。教师导入新课时,打开课件,让同学们观看照片,老师适时讲解、设疑:这幅照片,是土地改革时,农民拔除地主立的地界碑,把土地分给农民自己,有的还分了地主家的耕牛、农具和房屋等。这是怎么回事?你想知道农民分地主的土地的情况吗?我们一起来学习《土地改革》这一课。有时教师可从网上查找下载,制成课件。如教学《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一课时,教材中已有的图片是:浮夸风、邓稼先和王进喜三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探索建设社会主义中的失误,我从网上查找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的相关图片复制到课件中。然后,把此后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具体体现在三年困难时期粮食生产状况按年度、本年度粮食产量、比上年度减少的具体数据制成表格,让学生一目了然了解到当时国家面临经济困难的严重程度。这堂课结束时,课件展示“英模故事大家讲”几个大字,并把邓稼先、王进喜、雷锋、焦裕录等模范人物的图片依次展示,让同学们讲述英模故事、归纳英模品质结束本课。
三、充分利用与教材有关的影片等视频资料,再现离学生久远的历史,让学生观赏,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掌握历史知识。如教学《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开国大典的盛况是不容错过的。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接着屏幕还可以显示补充的史料:海内外各方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发来的贺电、贺信、贺词。在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在热情洋溢的话语中,进一步提升爱国主义情操,使所学的内容深刻铭记于学生的心中。教学《最可爱的人》一课时,反映抗美援朝的电影资料《上甘岭》的片断可播放给学生看。通过看影片,学生对为什么称志愿军为“最可爱的人”有了感性的认识。他们能很快归纳出原因:有的说志愿军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有的说他们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毅力;有的说他们具有严密的纪律性;有的说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赢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和我们今天的幸福,他们保家卫国,他们是最可爱的人。在历史科的教学中,经常可以运用影片等资料辅助教学,学生乐于看,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值得提倡。这里就不举例了。
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结合起来使用,时而播放音乐,让学生的情绪得到缓解,稍微放松一下;时而展示历史图片等,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功能让学生观察,从而学到历史知识;时而播放一段学生最感兴趣的电影片断,增强他们对历史的感性认识。当然制作课件时,还必须配以必要的文字展示学习的重点、难点或设疑、归纳要点来显示一节课要重点学习的历史知识。课堂上再配以老师适当的讲述、学生的阅读、讨论和质疑答疑,一堂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历史课就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用多媒体注意的事项:
一、适时运用。
恰到好处的运用,才能化平淡为神奇,获得最佳效果。在播放日本侵华战争录像片段时,未先向学生说明日本侵华的计划、准备,直接播放,学生就会感到突然,也就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因此多媒体手段应用在“刀刃”上,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应是增强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增强主体意识的过程。如果一节课自始至终全部使用多媒体手段,把学生当作一个随意往里灌注知识的口袋,那么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也就降低了学习效率。
三、把握好度。
多媒体的应用应把握好程度,防止供大于求。如讲抗日战争爆发的标志——卢沟桥事件时,为了再现历史事件过程,教师可以放有关卢沟桥事件的片断,但如果超过10分钟,这就使多媒体手段的应用失去了应有价值。
本文从好处、方法和注意事项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多媒体对历史教学的利弊。多媒体丰富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思维和提高课堂效率。用音乐、历史图片、视频等方式来学好历史。多媒体的使用把握好适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认识多媒体的利弊,扬长避短,更好地服务历史教学。历史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二者相结合是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的一个成功例子,历史这一学科决定了它有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特长。这就要求我们当今的历史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地学习、掌握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以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亚夫主编.刘军著.历史教学的新视野[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03.8.
[2].应国良,王迅.多媒体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J].台州师专学报,1999.12,第21卷第6期.
[3].张玲.历史教学多媒体课件的研制与开发[J].教育信息化,2004.8.
[4].吴伟中,孙建平.多媒体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9,第2卷第3期.
[5].王楠.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探析[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教育教学研究),2006,第1期(总第98期).
[6].李鸿科.课堂多媒体教学应用的误区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第10期(总第44期).
[7].戚裕.对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5,第3期第27页.
[8].李来运,刘建立.电大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误区及对策[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0,第5期(总第48期).
关键词:多媒体;历史教学;主体;教学效率;适度;利弊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可以将幻灯片、影像资料等溶于一体,通过计算机展示给学生。多媒体在历史课堂上教学的优势也日益突出,充分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不断地提高历史课的教学效果,其好处有几点:
一、丰富历史知识点,引导自学。
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引导学生自学,一般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历史知识结构和学习任务的不同,分别设置若干相关问题,投影到教室屏幕上。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协作为单位,以投影出来的问题为学习目标,阅读相关课本内容和多媒体提供的资料,从中由浅入深地思考和理解本课所要掌握的历史知识,进而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在完成历史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等学科任务的同时,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例如在《日本大举侵华和红军战略转移》一课题时,我采用了这种方式,设计了如下问题:1、日本为什么会发动“九.一八”事变,导致了什么结果和影响?“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外各种政治力量的态度如何?2、“一.二八”事变与“九.一八”事变有何异同?3、蒋介石面对日本大举侵华采取的政策是什么?为什么?这些政策有何影响?4、中央苏区红军第四次反围剿与第五次反围剿有何不同?其原因是什么?5、红军为什么要长征?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长征的胜利有何意义,从长征中你得到什么认识?6、遵义会议为什么说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文内容和课件资料库中的影视资料、图片资料、文史资料,围绕这些问题学习思考,寻求答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形式新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一张嘴、一支笔的教学模式已不能使当今的学生满足,通过多媒体的多样性、交互性及丰富的表现力,可以深深地吸引学生,并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大为提高。如在上《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课时,我就充分地利用了多媒体手段,播放红军翻越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的影像,并在地图上显示长征路线;在上《科学技术的成就》时,演示一些相应的图片:如笫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的图片;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研制成功的图片等。学生很快就会被这些真实的历史画面所吸引,上课时聚精会神,课堂气氛与教学效果极佳。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有的放矢,恰到好处地利用多媒体特有的感染力和形象性,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乐于学习的心理需求,进入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认识活动中去。
三、多媒体手段,启迪学生思维。
运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可以化难为易。由于教材内容和参考资料的分散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思维过于分散的现象,本人设计的多媒体课件中,通过流程图将整节课的知识点归结为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相持阶段——反攻阶段三个过程。一步步启发学生理出所有分散的知识点的线索,从而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突破了学生这一学习难点。运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可以点拨规律和方法。学生看问题往往带有片面性,喜欢就事论事,对于较复杂的历史现象的认识和分析浅表化,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对此,教师应借助多媒体课件(主要是利用幻灯片)提高他们这方面的能力,探寻规律、启迪思维。
四、多媒体提高历史课教学效率。
历史讲究“论从史出”,结论不是凭空或老师直截了当摆出,必须通过“文说历史”(材料)、“图说历史”,在大量真实、有效的史料、图片中去发现历史,得出结论。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来说,一只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这种讲授方式,穿插了启发互动教学。但与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相比较,传统教学方式,老师不可能上课写几大篇史料在黑板上分析,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多媒体教学则可以做到,每讲授一个历史事件都可以快捷地提供多个史料让学生阅读,分析和总结出结论。同样老师也不可能迅速画出形象生动、色彩丰富的图片,而多媒体只需轻松点击则可完成。此外还可以穿插适当的题型配合练习,这样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还有一个突出的优势,即它可以包含丰富的资料和信息。这样就可以有效地解决课时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中学历史课时少,但教学内容多,压缩教学内容不是根本的解决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才是当务之急。利用多媒体的大容量这一特点,将丰富的媒体资料,如文字、图形、声音、视频等集合在一起,并对这些资料和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巨大作用,也不能过分地依赖这种手段,而应该将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找到他们的最佳结合点,从而切实提高历史课教学效率。
使用多媒体的方法:
一、充分挖掘与教材内容有关的音乐,在一堂课的适当时候播放,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如教学《最可爱的人》一课时,播放《志愿军军歌》,学生了解到抗美援朝的目的和志愿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教学《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课时,在学生展示澳门被葡萄牙强占的过程后,教师播放《七子之歌 ·澳门》,引导学生了解七子是用拟人的手法把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和大连七处失地,比喻为母亲的七个孩子。通过听歌学生很容易体会领土被强占、骨肉难团圆的悲伤之情,会痛恨列强对祖国的侵略,渴望祖国早日统一。教《改革开放》一课,我在学完新课后,留五分钟让学生欣赏董文华演唱的《春天的故事》,他们一边赏歌一边温习本堂课内容,课结束时教师意味深长的提问:歌中的春天指的是什么?春天又有哪些新气象?可在歌中找,也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找。下节课把找到的答案告诉老师和同学们。这样做就是让学生从歌中学历史,从现实生活中了解历史,了解改革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的变化。虽然这么做耽误了一些时间,但同学们学得快乐,也深深喜欢上了音乐,我相信他们也一定会为中华民族的团结而努力的。这样的耽误我觉得值。我经常这样做,历史课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二、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图片及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表格等资料,制成课件,吸引学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如教学《土地改革》一课时,教师把教材引言中的历史照片——农民拔除地主立的界碑从网上找到,复制到课件中。教师导入新课时,打开课件,让同学们观看照片,老师适时讲解、设疑:这幅照片,是土地改革时,农民拔除地主立的地界碑,把土地分给农民自己,有的还分了地主家的耕牛、农具和房屋等。这是怎么回事?你想知道农民分地主的土地的情况吗?我们一起来学习《土地改革》这一课。有时教师可从网上查找下载,制成课件。如教学《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一课时,教材中已有的图片是:浮夸风、邓稼先和王进喜三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探索建设社会主义中的失误,我从网上查找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的相关图片复制到课件中。然后,把此后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具体体现在三年困难时期粮食生产状况按年度、本年度粮食产量、比上年度减少的具体数据制成表格,让学生一目了然了解到当时国家面临经济困难的严重程度。这堂课结束时,课件展示“英模故事大家讲”几个大字,并把邓稼先、王进喜、雷锋、焦裕录等模范人物的图片依次展示,让同学们讲述英模故事、归纳英模品质结束本课。
三、充分利用与教材有关的影片等视频资料,再现离学生久远的历史,让学生观赏,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掌握历史知识。如教学《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开国大典的盛况是不容错过的。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接着屏幕还可以显示补充的史料:海内外各方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发来的贺电、贺信、贺词。在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在热情洋溢的话语中,进一步提升爱国主义情操,使所学的内容深刻铭记于学生的心中。教学《最可爱的人》一课时,反映抗美援朝的电影资料《上甘岭》的片断可播放给学生看。通过看影片,学生对为什么称志愿军为“最可爱的人”有了感性的认识。他们能很快归纳出原因:有的说志愿军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有的说他们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毅力;有的说他们具有严密的纪律性;有的说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赢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和我们今天的幸福,他们保家卫国,他们是最可爱的人。在历史科的教学中,经常可以运用影片等资料辅助教学,学生乐于看,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值得提倡。这里就不举例了。
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结合起来使用,时而播放音乐,让学生的情绪得到缓解,稍微放松一下;时而展示历史图片等,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功能让学生观察,从而学到历史知识;时而播放一段学生最感兴趣的电影片断,增强他们对历史的感性认识。当然制作课件时,还必须配以必要的文字展示学习的重点、难点或设疑、归纳要点来显示一节课要重点学习的历史知识。课堂上再配以老师适当的讲述、学生的阅读、讨论和质疑答疑,一堂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历史课就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用多媒体注意的事项:
一、适时运用。
恰到好处的运用,才能化平淡为神奇,获得最佳效果。在播放日本侵华战争录像片段时,未先向学生说明日本侵华的计划、准备,直接播放,学生就会感到突然,也就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因此多媒体手段应用在“刀刃”上,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应是增强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增强主体意识的过程。如果一节课自始至终全部使用多媒体手段,把学生当作一个随意往里灌注知识的口袋,那么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也就降低了学习效率。
三、把握好度。
多媒体的应用应把握好程度,防止供大于求。如讲抗日战争爆发的标志——卢沟桥事件时,为了再现历史事件过程,教师可以放有关卢沟桥事件的片断,但如果超过10分钟,这就使多媒体手段的应用失去了应有价值。
本文从好处、方法和注意事项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多媒体对历史教学的利弊。多媒体丰富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思维和提高课堂效率。用音乐、历史图片、视频等方式来学好历史。多媒体的使用把握好适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认识多媒体的利弊,扬长避短,更好地服务历史教学。历史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二者相结合是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的一个成功例子,历史这一学科决定了它有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特长。这就要求我们当今的历史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地学习、掌握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以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亚夫主编.刘军著.历史教学的新视野[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03.8.
[2].应国良,王迅.多媒体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J].台州师专学报,1999.12,第21卷第6期.
[3].张玲.历史教学多媒体课件的研制与开发[J].教育信息化,2004.8.
[4].吴伟中,孙建平.多媒体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9,第2卷第3期.
[5].王楠.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探析[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教育教学研究),2006,第1期(总第98期).
[6].李鸿科.课堂多媒体教学应用的误区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第10期(总第44期).
[7].戚裕.对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5,第3期第27页.
[8].李来运,刘建立.电大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误区及对策[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0,第5期(总第48期).
- 【发布时间】2014/7/3 18:30:46
- 【点击频次】542